见《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》。为鸡娃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《瘟疫论补注》卷上方。槟榔、厚朴、芍药、甘草、知母、黄芩、大黄、葛根、羌活、柴胡。加生姜、大枣、水煎服。治瘟疫,有三阳形证,兼有里证者。
出《卫济宝书》卷下。即生肌法。见该条。
骨名。即脊柱骨。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指真气耗散所致的腹胀。《症因脉治》卷三:“气散腹胀之症,时胀时退,气怯,言微,目慢神清,静则稍减,动则胀急。”多因劳累太过,中气受伤,或久病缠绵,元气受损,真气散乱所致。治宜补气敛气为主。气怯
证名。见《丹溪心法》卷四。即眉棱骨痛。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晋代医生。彭城(今江苏境内)人。以医知名,治病多验。
见萧步丹《岭南采药录》。为榕须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见《通俗伤寒论·秋燥伤寒》。即凉燥。详该条。
肺为水之上源,体内水道的通调有赖于肺气的肃降。《素问·经脉别论》:“饮入于胃,游溢精气,上输于脾,脾气散精,上归于肺,通调水道,下输膀胱。”参见肺主行水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