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出《刘涓子鬼遗方》卷四。又名脱痈、脱骨疽、脱骨疔、敦痈、甲疽、蛀节疔、蜣螂蛀。本病多发于足趾,溃久则趾自落、故名脱疽。多因过食厚味,以致郁火毒邪蕴于脏腑,加之肾阴亏损,不能制火而发;或因外感寒湿
见《丹溪心法附馀·盗汗》。阴汗之一种。详阴汗条。
小儿推拿方法名。《推拿捷经》:“醒脾消食应揉二大指头顶,向外转三十六次。”
出《素问·奇病论》。即妊娠。详该条。
即舌心,舌的中心部分。属脾胃。《灵枢·经别》:“足太阴之正,……上结于咽,贯舌中。”
【介绍】:见缪坤条。
见《广西中药志》。为大飞扬之别名,详该条。
小儿推拿方法。《小儿推拿广意》:“脐上,运之治肚胀气响。”
①五脏的经脉。《素问·经脉别论》:“水精四布,五经并行。”②推拿穴位名。出陈氏《小儿按摩经》。即脾经、肝经、心经、肺经、肾经五穴,分别位于第一至五指远端的指腹上。参见各条。《幼科推拿秘书·推拿手法》:
出《灵枢·营卫生会》。参见夺血者无汗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