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五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亡阳症

亡阳症

证名。①指汗多阳气亡逸之症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诸汗源流》:“汗多不止,真阳亡脱,名曰亡阳症。其身体必冷,多成痹寒或四肢拘急,宜桂枝附子汤。”伤寒病发汗过度,易致亡阳。《伤寒论》用大青龙汤有“汗多亡阳,遂虚”之说。②指惊狂症状。因伤寒误用火法所致。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:“伤寒脉浮,医以火迫劫之,亡阳,必惊狂,卧起不安者,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。”③亡作无解,又名无阳症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诸汗源流》:“又阳虚亡阳,汗不得出,亦曰亡阳症。”参亡阳、亡阳汗、无阳症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脾虚发黄

    病证名。脾气虚弱导致湿热郁滞而致的黄疸。《幼幼集成》:“盖脾土强者,足以捍御湿热,必不生黄,惟其脾虚不运,所以湿热乘之。”黄重者利湿清热,用茵陈五苓散;黄稍退,即速健脾。若面目俱黄而带虚浮,宜补脾健胃

  • 脾虚呕吐

    病证名。指脾虚湿盛而致的呕吐。明·张三锡《医学六要》:“久病或服克伐药,吐涎不止,脉大无力,属脾虚不能摄涎而涎泛上。”治宜理脾和胃。用六君子汤加减。

  • 脊三穴

    脊上三个穴位的合称。见《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》。位于后正中线哑门穴下1寸处一穴;陶道穴一穴;第五腰椎棘突下(十七椎下)一穴。主治脑脊髓膜炎,腰背神经痛等。各直刺0.5寸~1寸。艾炷灸1~3壮;或艾条灸5

  • 何澹庵医案

    医案著作。清·何游撰。以内科杂病为主。何氏诊病善于辨证溯因,治法推崇叶天士,处方能随症化裁不泥于古,但记叙较为简略。后收入《中国医学大成》中。

  • 医故

    医史参考读物。又名《医诂》。2卷。清·郑文焯撰。刊于1891年。本书对古代一些重要医籍及治病方法进行了广泛的考证和论述。但多从旧的史学观点出发。此外,并辑录了历代文献中若干医药佚文。

  • 穿心冷瘘

    病名。出《疮疡经验全书》卷三。为井疽破溃所形成的瘘。详井疽条。

  • 五官

    ①指鼻、眼、口唇、舌、耳等五个器官,它们分属于五脏,为五脏的外候。《灵枢·五阅五使》:“鼻者,肺之官也;目者,肝之官也;口唇者,脾之官也;舌者,心之官也;耳者,肾之官也。”“五官者,五脏之阅也。”②指

  • 阳虚则外寒

    出《素问·调经论》。阳虚,指气虚或命火不足,脏腑机能衰弱,抗病能力低下而产生外寒的病证。临床表现为面色白、畏寒、肢冷、容易感冒等。

  • 五变

    ①指与五脏相应的色、时、音、味、日等五种变化。《灵枢·顺气一日分为四时》:“五藏有五变,……肝为牡藏,其色青,其时春,其音角,其味酸,其日甲乙;心为牡藏,其色赤,其时夏,其日丙丁,其音徵,其味苦;……

  • 严三点

    【介绍】:南宋医生。佚名。三点为别号。江西良医。传其诊脉时以三指稍事点触,即能知六脉之所病,故以三点名之。《齐东野语》谓其“别有观形察色之术,姑假此以神其术”。撰有《脉法撮要》一卷,已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