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广西药用植物名录》。为羊耳菊之别名。各详该条。
见竹林寺女科秘书条。
见《本草纲目》。为苦芺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摘元方》。为荭草花之别名,详该条。
即舌之尖端。《辨舌指南》第一编第一章:“舌尖,内应心。”
灸疗著作。敦煌出土卷子。约撰于唐代,撰人未详。现存残卷,书名原阙,后据内容新拟。现存人体正背面图18幅,每图旁示穴位、主治证候及灸治壮数。其中有些穴名不见于现存针灸专书,如板眉、脚五舟、天门、聂俞等。
见《校注妇人良方》卷二十四。即六味地黄丸,见该条。
民间草药近代著作。1卷。书的名称是因治病草药有如天宝之义,与历史上的年号“天定”无关。撰人不详。本书将药物分为寒、热、温、平四大类。以歌赋的形式介绍草药149种。现有1939年刊本。
五疳之一。又名气疳、疳。由于乳食不调,壅热积滞,传伤肺经所致。《小儿药证直诀》:“肺疳,气喘,口鼻生疮。”肺属金,色白,主皮毛,所以除上述症状外,还有面白咳嗽,毛发枯焦,肌肤干燥,鸡皮疙瘩,恶寒发热,
见《山东中药》。为藜芦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