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五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肾足少阴经病证

肾足少阴经病证

病证名。因足少阴肾经经气异常所致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肾足少阴之脉,……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,欬唾则有血,喝喝而喘,坐而欲起,目如无所见,心如悬,若饥状,气不足善恐,心惕惕如人将捕之,是为骨厥。是主肾所生病者,口热,舌干,咽肿上气嗌干及痛,烦心心痛黄疸肠澼,脊股内后廉痛,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。为此诸病,盛则写之,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,不盛不虚,以经取之。”《脉经·肾足少阴经病证》除上述“是动,所生”病外,尚列举了少气、两耳苦聋、腰痛失精、饮食减少、厥逆腹胀、腹大脐肿、不得溺、阴下湿、喘等症。参见肾病有关各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胡文涣

    【介绍】:明代医家,文人。字德甫,号全庵,自号抱琴居士。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。通诗文、音乐,兼通医学。著述不少,在医学方面,校辑有《素问心得》、《灵枢经心得》、《香奁润色》、《金鉴本草》等书。

  • 蒲黄根

    出《产乳集验方》。为蒲蒻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小叶团花

    见《广西中草药》。为水杨梅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老母猪藤

    见《安徽中草药》。为乌蔹莓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吹药

    通过喷药器或消毒细竹管装药吹入人体孔窍的一种外治法。如将冰硼散吹入口腔咽喉,或将一些药物研末吹入鼻腔或耳内等部位,以治疗局部肿痛。

  • 胁窌

    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即章门,见该条。

  • 疟脱

    病名。指疟疾发作过程中出现大汗亡阳等虚脱之症者。清·吴楚《宝命真诠》:“疟脱之症,魄汗淋漓,面色青黑。脉虚浮数,按之极虚。”治宜用补中益气汤去升麻、柴胡,倍参、芪,加白芍、五味、枣仁等。参见疟疾条。

  • 乳痛

    病证名。出《外科理例》卷四。《证治准绳》卷之三:“……妇人内热,胁胀两乳不时作痛,口内不时辛辣,若卧而急起则脐下牵痛,此带脉为患。用小柴胡加青皮、黄连、山栀煎服。”

  • 痰疬

    病名。瘰疬的一种。见《外科正宗》卷二。多因冷热不调,饥饱喜怒失常,致脾失健运,生痰结核而成。初起如梅、李,可遍及全身,久则微红,后可破溃,溃后易敛。治宜行气豁痰,用芩连二陈汤。

  • 脑盖骨

    骨名。又名天灵盖。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