滋阴润燥
即养阴润燥。详该条。
即养阴润燥。详该条。
书名。4卷。金·成无己撰。约刊于1156年。卷1~3扼要地辨析了伤寒50种证候的病象和病理,“使习医之流,读其论而知其理,识其证而别其病,胸次了然而无惑”(本书严器之序)。卷4专论方药,选《伤寒论》常
证名。属中风症状之一。《类证治裁》卷一:“唇缓舌强者,解语汤。”
古代下胎毒法之一。用本儿落下脐带,瓦上焙燥为末,入辰砂、黄连、甘草末各五分,和匀蜜拌,分作三五次涂乳母乳上,候儿吞之。必须一日夜吞尽,次日恶毒皆从大便而出(《证治准绳》)。
指脏腑及肢体分布于面部的色诊部位。分法很不一致。《灵枢·五色》以面部中央部位(自眉心至鼻端)分属五脏,六腑则分挟于两旁,其余头面、咽喉、四肢等各向上下内外依次排列。《素问·刺热篇》又以左颊配肝,右颊配
辨证论治术语。指疾病的发病、病因、病理上先后主次的标本关系。辨别这些关系,作为治疗主次步骤的依据。参见标本条。
病证名。急惊风类症之一。见《幼科发挥》。天钓表现有壮热,惊悸,眼上视,手足抽掣,或啼或哭,喜怒不常,甚或爪甲发青等症状。由风热炽盛,窜扰经络所致。治宜和解风热。用羚角钩藤散或小儿回春丹。针刺丰隆、曲池
《证治准绳·疡医》卷一方。赤小豆、黄皮、白蔹、白芷、天花粉、天南星各等分。为细末,阴症用米醋与蜜水,阳症用商陆根或芭蕉油调后围罨患处。治肿毒。
出《岭南卫生方》。为麻油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《千金翼方》卷二十四:“燥湿痔,痔有雌雄者。”相当于肛门周围脓肿、外痔及肠蛲虫病等。宜服槐子圆。
又作臑。形容肌肉、皮肤、身体、眼睑等的跳动。《素问·气交变大论》:“肌肉瞤酸,善怒。”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:“筋惕肉瞤,此为逆也。”《金匮要略·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》:“其人振振身瞤剧,必有伏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