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蔡邦华《昆虫分类学》。为紫草茸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女科秘要》卷二。即妊娠白带。详该条。
见伤寒准绳条。
证名。见《类证治裁·阳痿附茎纵》。又称阴纵。详该条。
病名。出《疡科准绳》卷四。即生于右臀下摺纹中之外痈。参见外痈条。
见《广州植物志》。为菝葜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清代人。履贯生平不详。编纂有《药性纂要》一书,系选录《本草纲目》中的597种药物,并略增数种,共计606种。主要录其功用,以便于记忆。
病名。出《医宗金鉴》卷六十三。又名印堂疔、眉心疽、面风毒、印堂疽。生于两眉中心印堂穴。色黑木痛、麻痒太过,根硬如铁钉之状,寒热并作,治法见疔疮;若毒初色暗根平,肿硬疼痛,无脓黑陷者同疽,治同百会疽。
【介绍】:见孙兆条。
痰证之一。①《医学入门》卷五:“升于肺,多毛焦,面白如枯骨,咽干口燥,欬嗽喘促,名曰燥痰。”②即火痰。见《症因脉治》卷二。详见该条。③即气痰。见《医宗必读·痰饮》。参见气痰条。④指痰恋于肺的病证。《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