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五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格食

格食

证名。指饮食被格拒于外,不得下咽入胃者。《医林绳墨》卷五:“格食者,谓食不能下;格气者,谓气不能通。皆由中气闭塞,痰涎壅滞,聚而不散,如噎膈之状也。得病之因,有为怒气不得发越,食饮不得舒畅,朝暮郁闷,以睡为安,延绵日久,房事淘情,不期真气下陷而不复,邪气关格而闭塞。见食欲食,食不能下,是谓之格食。又或食下即吐,其吐痰涎裹食,是谓之格气。格食者,脾病也;格气者,肺病也。……治者当先豁其痰涎,开其郁结,如二陈汤加厚朴山楂香附为主。初发加沉香木香,久病加炒连、人参脾虚不足加白术肺虚不足加麦冬,使气清则痰行,气开则格散。戒食肥厚之味、动气之物,恐生痰也。”参见噎膈、隔食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丁信臣

    【介绍】:宋代官吏。任西京(今河南洛阳)左藏库使,撰有《左藏方》,已佚。

  • 循脊

    经外奇穴别名。出《针灸集成》。即长谷。见该条。

  • 手背发

    病名。出《外科启玄》卷四。即手发背。见该条。

  • 病名。又名痔疮,痔核。出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:“因而饱食,筋脉横解,肠癖为痔。”古代对痔的认识有二:①明·楼英《医学纲目》卷二十七:“凡人九窍中有小肉突起皆曰痔。”如耳痔、鼻痔等。②泛指多种肛门部疾病

  • 医苑

    丛书名。汇订于清光绪初,汇辑者不详。包括《玉函经》、《注解胎产大通经》(梁·杨子健撰)、《秘传离娄经》(眼科著作。不著撰人)、《小儿痘疹经验良方》(清·魏君用编)、《医萃》(明·肖昂撰)、《医抄》(不

  • 羊角豆

    见《中国树木分类学》。为望江南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肾沥汤

    ①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十九方。羊肾一具,桂心一两,人参、泽泻、甘草、五味子、防风、川芎、黄芪、地骨皮、当归各二两,茯苓、玄参、芍药、生姜各四两,磁石五两。为粗末,先煮羊肾,去肾入诸药,再煎,分三次服。治

  • 三虫

    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五十。小儿三种常见的肠寄生虫病,即长虫、赤虫、蛲虫。见蛔虫病、蛲虫病、姜片虫病条。

  • 药物剂型之一。用动物的皮、骨、甲、角等加水反复煎熬,浓缩后制成干燥胶块。多用作补养药。如驴皮胶、龟板胶、鹿角胶等。

  • 痢疾

    病名。见《济生方》。《内经》作“肠澼”,《伤寒论》称“下利”、“热利”,《肘后备急方》称“下痢”,《诸病源候论》称为痢病,《千金要方》称作“滞下”,后世多称痢疾。本病以腹部疼痛,大便次数增多而量少,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