乳食停滞于胃而致的证候。表现为胃胀腹满,暖气反酸,食差,舌苔厚腻。治宜消食导滞。用保和丸。参见积滞条。
宋代太医局培养医生设立之科目。即大方脉、小方脉、风科、眼科、疮肿兼折疡、产科、口齿兼咽喉科、针兼灸科、金镞兼书禁科。
病名。①哮证与喘证的合称。哮,主要指呼吸气急而喉间有痰鸣声。喘,主要指呼吸迫促。哮与喘在发作严重时均可见张口抬肩,不能平卧等症。哮常并见喘,而喘则未必见哮。《医学正传·哮喘》:“大抵哮以声响名,喘以气
病证名。出元·朱震亨《幼科全书》。指痘疮不依次起长,而一齐起发,遍身白色如钖饼形,头面浮肿的症状,属危症。但病人能食,大便坚,小便清利又无其他兼症者,宜清补解毒,用助脾快斑汤(《幼科全书》:黄芪、人参
病名。指肛门部漏管如鹅羽管状者。《外科十三方考》下编:“先肿痛出脓,内有一硬管,时出脓水。”宜内服槐角丸加升麻五钱;外以马齿苋加入薰洗药中薰洗或挂线及手术疗法均可随症采用。
病名。即肉疙瘩。详见该条。
病名。出《疡科准绳》卷四。即生于左臀下摺纹中之外痈。参见外痈条。
病名。又名眼弦赤烂生虫、风沿烂。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:“丹溪云:风沿眼系上,膈有积热,自饮食中挟怒气而成。顽痰痞塞,浊气不降,清气不上升,由是火益炽而水益降,积而久也。眼沿因脓渍而肿,于中生细小虫丝,遂
古病名。又称注病。见《诸病源候论·诸注候》。即疰病。详疰条。
七怪脉之一。脉象急数,节律不调,止而复作,如雀啄食之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