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五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寒疟

寒疟

病名。疟疾之一。《素问·疟论》:“夫寒者阴气也。风者阳气也。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,故先寒而后热也。病以时作,名曰寒疟。”①指寒邪内伏,秋凉而发者。《证治汇补·疟疾章》:“纳凉之风寒沐浴之水寒,先伏于腠中,因秋风凉肃而发。其症腰背头项疼痛,先寒后热,治当大汗。”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,或宜羌活、紫苏、桂枝柴胡草果厚朴等。参疟疾条。②指先受暑热之气,复感寒邪外束而发者。《症因脉治·外感疟疾》:“寒疟之症,《内经》云,先寒后热,腰背头项痛,脊膂强,呵欠呻吟,始则寒极而战动,终则大热而汗解,发在午前者,此太阳经疟;若目痛鼻干寒慄鼓颔,略寒即热,发在午后者,此阳明经疟。以上二条,乃《内经》寒邪伤营,名寒疟之症也。寒疟之因,夏伤暑热之气,入于皮肤之内,肠胃之外,营气所舍之处,又值早晚寒冷之邪,外束暑热,至日中阳旺之时,发泄不出,后感寒邪近表,是以先寒,先感暑热在里,是以后热,此先寒后热之疟作矣。”寒疟之治法为:邪在太阳者,桂枝羌活汤;在阳明者,桂枝葛根汤;在少阳者,桂枝柴胡汤;三经俱见症者,三方互用。参见疟疾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涩剂

    十剂之一。用酸敛固涩药物组成,具有收敛精气作用的方剂。《沈氏尊生书·要药分剂》:“徐之才曰:涩可去脱,牡蛎、龙骨之属是也。”刘完素曰:滑则气脱,如开肠洞泄、便溺遗失之类,必涩剂以收敛之。”“张从正曰:

  • 妇女白浊

    病证名。见《妇人良方大全》卷一。妇女从阴道中流出一种秽浊如脓的粘液。多因膀胱积湿化热所致。初起觉排尿时尿道涩痛,小便不利,或如米泔样。治宜清热渗湿。方用清心莲子饮加草薢。或用威喜丸。

  • 蛇泡草

    ①见《分类草药性》。为蛇莓之别名,详该条。②见《广西中草药》。为白花蛇舌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宋绶

    【生卒】:991~1040【介绍】:宋官吏。字公垂。赵州平棘(今河北赵县)人。幼聪警,得外祖杨徽之藏书,其母自训教,通经史百家。曾官尚书、吏部侍郎、工部侍郎兼侍读学士等。藏书万余卷,皆亲自校雠。曾为宋

  • 下白鼠曲草

    见《中国药用植物图鉴》。为秋鼠曲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双花

    见《中药材手册》。为金银花之处方名,详该条。

  • 王金

    【介绍】:明代医家。字芝山,西安(今属陕西)人。年17岁时因救落水道人而授予秘术。明世宗好方术,被召,见宠,出入宫廷20年,后因医世宗病不愈而谪戍闽海,数年后徒居开封府。子继怀,亦精医药。

  • 肝中风

    病名。又名肝脏中风。指风邪入中于肝经而致的症候。主症为头目瞤动,胁痛,常伛偻而行,或踞坐不得低头等。《金匮要略·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》:“肝中风者,头目瞤,两胁痛,行常伛,令人嗜甘。”《诸病源候论·

  • 月经滞涩

    病证名。是指经行涩滞不爽。《圣济总录》卷第一百五十一:“治妇人月经滞涩,调顺荣气,姜黄散方(姜黄半两,丁香半两,当归炒一两,芍药一分,右四味,捣罗为散,每服二钱匕,温酒调下,日二)。”参见经行后期、月

  • 宫冷不孕

    见《济阴纲目》。即胞寒不孕。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