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疟疾之一。指疟之三日一发者,亦称三阴疟。《素问·疟论》:“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,或渴或不渴,其故何也?岐伯曰,其间日者,邪气与卫气客于六府,而有时相失,不能相得,故休数日乃作也。”《杂病源流犀烛
病名。《喉科种福》卷二:“***风,山岚瘴气也。岭南人最多此病,岭以北之淫疮亦***类也,递相传染,人皆畏之而恶之,不齿于人类,然有更衣时,触厕缸秽气而成者,有受湿成之者,不治,与治之不得其法,遂至毒冲顶
名词。出《素女经》。泛指阴道前庭。
证名。指舌体萎废,不能自由转动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足太阴气绝者。则脉不荣肌肉。唇舌者,肌肉之本也。脉不荣则肌肉软,肌肉软则舌萎。”即舌痿,参见该条。
养生类著作。明·胡文焕校正。本书文章简短,寓意则深。提出了养生之大要为养神、惜气、堤痰三法,并对调阴阳、和气血、养五脏、适寒温、节色欲等与摄生有关的问题作了论述,其中特别强调和阴阳、保气血的养生原则,
出《药性论》。即刺蒺藜,详该条。
经外奇穴名。出《医经小学》。位于脐上4寸,再旁开腹正中线3寸处。治妇人腹中血块,胃痛,消化不良;以及急性胃炎等。直刺0.5~1寸。艾炷灸5~7壮;或艾条灸10~15分钟。
简称歇。吴道源《女科切要》:“有室女经水既通,而至期复又不来者,必须视其有症无症,验其似疾非疾,若面色不改,饮食如常,身无内热,名曰歇经。”
《医学发明》卷一方。黄芪一钱,人参八分,炙甘草、白术、苍术、橘皮各五钱,泽泻、猪苓、茯苓各三分。为粗末,水煎服。功能健脾补中。治膈咽不通,胸中不利,痰嗽喘促,脾胃壅滞,用本汤送服利膈丸;治两足痿厥,行
证名。俗称肚胀。指腹部胀满的感觉。《素问·藏气法时论》:“脾病者,……虚则腹满肠鸣,飧泄食不化。”《伤寒明理论》卷一:“腹满者,俗谓之肚胀是也。”有虚实寒热之分。《本经疏要》卷三:“胀满而按之痛者为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