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斤草
见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。为牛筋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。为牛筋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汗毛孔。鬼,古通魄。肺藏魄,肺气通于皮毛,汗从皮肤而出,称魄汗。汗毛孔则称为鬼门;发汗法称开鬼门。《素问·汤液醪醴论》:“开鬼门,洁净府。”
溽,湿润。即暑湿。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:“少阴司天……四之气,溽暑至。”参暑湿条。
经穴名。代号K127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属足少阴肾经。位于锁骨下缘,距胸正中线2寸处。布有锁骨上神经的前支,并有乳房内动、静脉的前穿支通过。主治咳嗽,气喘,呕吐,不嗜食,胸痛等。斜刺0.3~0.5寸,
痰饮之一。《诸病源候论·痰饮诸病候》:“此由饮水多,水气停聚两胁之间,遇寒气相搏,则结聚而成块,谓之癖饮。在胁下弦互起,按之则作水声。”一名饮癖。参见痰饮、饮癖条。
又称埋针疗法。是指将皮内针浅刺穴位皮下并留置较长时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。临床操作时,首先应选以易于固定而又不影响肢体活动处(如背部、四肢或耳部等)的穴位。如用颗粒式或环式皮内针,可横刺;如用揿针,则直刺
运气学说术语。见《类经图翼》。太,指五音建运中太过之运,如太羽、太商等;少,指五音建运中不及之运,如少宫、少角等。太少相生指一年中五个主运系按太少相生的规律排列,即“太角→少征→太宫→少商→太羽”或“
见《证治要诀类方》卷一。人参、茯苓、熟附子、木香、肉豆蔻、白术。水煎服。治溏泄。
病证名。又名初生着噤。简称噤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五十:“小儿初生,口里复结聚,生于舌上,如黍粟大,令儿不能取乳,名之曰噤。此由于胎时,热入儿脏,心气偏受热故也。”
见《医宗金鉴·删补名医方论》卷二十七。即加味肾气丸,见该条。
二十三蒸之一。见《诸病源候论·虚劳骨蒸候》。详二十三蒸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