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五字典>诗词古文>萧至忠生平

萧至忠生平介绍

萧至忠(?-713年),兰陵(今山东兰陵)人,唐朝宰相,秘书少监萧德言曾孙。萧至忠出身兰陵萧氏皇舅房,早年曾任畿尉,后历任监察御史、吏部员外郎,因依附武三思被擢升为御史中丞,改任吏部侍郎。景龙元年(707年),萧至忠拜相,担任中书侍郎、同平章事。景龙三年(709年),升任侍中,依附于皇后韦氏。唐隆政变后,萧至忠又依附太平公主,升任刑部尚书、中书令,封酂国公。开元元年(713年),萧至忠与太平公主图谋不轨,意欲作乱,结果事情泄露。唐玄宗发动先天政变,诛杀太平公主党羽,萧至忠伏诛。>>查看萧至忠的诗词古文

轶事典故

萧至忠担任御史时,御史大夫李承嘉曾为诸御史道:“弹劾大臣不先向大夫请示,这合乎道理吗?”众人都不敢回答,只有萧至忠道:“依据惯例,御史台没有长官。御史,是皇帝的耳目,可以各自独立地弹劾,互相不必请示。如果弹劾要先向御史大夫请示,那么,弹劾御史大夫又该向谁请示呢?”李承嘉大惭,无言以对。

人物生平

早期事迹
  萧至忠早年曾在伊阙县、洛阳县担任县尉,后改任监察御史。704年(长安四年),萧至忠因弹劾宰相苏味道赃贪,被越级擢升为吏部员外郎。

  705年(神龙元年),萧至忠因依附梁王武三思,升任御史中丞。后来,萧至忠又弹劾祝钦明、窦希玠与李承嘉,改任吏部侍郎,仍兼御史中丞。

担任宰相
  707年(景龙元年),太子李重俊发动兵变,诛杀武三思,但最终兵败被杀。宰相宗楚客趁机诬陷相王李旦也参与兵变,唐中宗便命萧至忠审理。萧至忠哭诉道:“此前,天后欲立相王为太子,相王数日不食,请求让于陛下,其德行天下皆知。如今陛下贵为天子,怎么容不下一个弟弟呢?而要信人谗言。”唐中宗这才作罢。不久,萧至忠担任中书侍郎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成为宰相。

  709年(景龙三年),萧至忠升任侍中,监修国史,不久又改任中书令。当时,宰相宗楚客、纪处讷结党营私,韦巨源、杨再思、李峤只求自保,无所匡正。萧至忠起初坚守本职,受到时人的尊重,后来也依附于韦氏,将女儿嫁给韦皇后的表弟,甚至为死去的女儿与韦后的弟弟结冥婚。

依附太平
  710年(景云元年),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,诛杀韦皇后。不久,相王李旦继位,是为唐睿宗,萧至忠被贬为晋州刺史。当时,太平公主权倾朝野,萧至忠便主动投靠太平公主。太平公主认为萧至忠的儿子在唐隆政变中遇害,他一定会心存怨望,可以帮助自己,便把他召回京师,任命为刑部尚书、中书令,封酂国公。

  对于萧至忠依附太平公主的行为,很多人都进行反对。萧至忠的妹夫华州刺史蒋钦绪曾对他道:“凭您的才学,何必担心日后不能飞黄腾达!最好不要作非分之想,钻营求官。”萧至忠不听。蒋钦绪叹道:“萧家九代卿族,至此一朝族灭,实在是可悲呀!”后来,萧至忠从公主府中出来,恰巧遇到宋璟。宋璟道:“这不是我对您所期望的。”萧至忠讪笑道:“宋生说得很对!”说完便催马离去。

政变伏诛
  712年(先天元年),唐睿宗禅位于太子李隆基,是为唐玄宗。713年(开元元年),太平公主与萧至忠、窦怀贞、岑羲、崔湜、薛稷等人密谋废立,决定在七月四日发动兵变,由常元楷、李慈率羽林军闯入武德殿,萧至忠则与窦怀贞、岑羲在南衙举兵响应。不料唐玄宗提前得知消息,抢先平息兵变。萧至忠逃入南山,数日后被捕伏诛,家财也被抄没。

  萧至忠虽因谋反被杀,唐玄宗对他仍很欣赏。后来,唐玄宗任命源乾曜为宰相,对高力士道:“你知道我为什么提拔源乾曜吗?我觉得他很像萧至忠。”高力士问道:“萧至忠不是辜负了陛下吗?”唐玄宗道:“萧至忠是治国之才,只是晚年做了错事而已,他起初不是非常贤能吗?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杜审言

    杜审言(约645-708),字必简,汉族,中国唐朝襄州襄阳人,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。唐高宗咸亨进士,唐中宗时,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,被流放峰州(今越南越池东南)。曾任隰城尉、洛阳丞等小官,累官修文馆直学士,少与李峤、崔融、苏味道齐名,称“文章四友”,是唐代“近体诗”的奠基人之一,作品多朴素自然。其五言律诗,格律谨严。

  • 贾曾

    贾曾(?—727),少知名。711年为吏部员外郎。唐玄宗为太子遴选宫僚,以曾为舍人。太子数使釆女乐,就率更寺肄习,曾谏阻之。俄擢中书舍人,以父嫌名不拜。徙谏议大夫知制诰。开元初,与苏晋同掌制诰,皆以文辞称,时称“苏、贾”。

  • 王氏女

    (?—874)翰林学士王徽之侄女。寓居常州义兴县湖洑渚桂岩山。好清静无为之道,工词翰,善琴。及长,誓志不嫁。常持诵道经。僖宗乾符元年(874),留诗一首而卒,时传为仙去。事迹见《太平广记》卷七〇引《墉城集仙录》。《全唐诗》存诗1首。

  • 姜彧

    姜彧(1218~1293)字文卿。本莱州莱阳人,其父姜椿与历城张荣有旧,因避战乱投奔张荣,遂举家迁往济南。姜彧聪颖好学,张荣爱其才,纳为左右司知事,不久升其为郎中断事官、参议官。后改知滨州,课民种桑,新桑遍野,人号“太守桑”。至元间,累官至行台御史中丞。至元五年(1268年),姜彧被拜为治书侍御史。两年后出任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使,又改任信州路(治今江西上饶)总管。后累官至陕西汉中、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使,行台御史中丞。后以老病辞官,归故里济南。不久奉命任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。至元三十年(1293年)二月病卒。存词四首,皆赖晋祠石刻以传,见清方履篯《金石萃编补》。

  • 何失

    元大都昌平人。有才气,工诗文。顺帝至正间,公卿交荐,以亲老辞。为揭傒斯、虞集所推重。

  • 睢玄明

    睢玄明,生平、里籍均不详。明·朱权《太和正音谱》将其列于"词林英杰"一百五十人之中。一说即睢景臣。约公元一三三0年前后在世,今见散曲咏鼓,甚佳。

  • 阿鲁图

    阿鲁图,蒙古族;蒙古阿儿剌部人。著名元朝末期重臣。元顺帝(元惠帝)孛儿只斤·妥欢贴睦尔执政时期,中书右丞相蔑里乞·脱脱于元至正四年(公元1344年)农历5月因病辞职,由阿尔拉·阿鲁图继任中书右丞相。是开国大臣。

  • 李伯瞻

    李伯瞻[元](约公元一三二〇年前后在世)名不详,号熙恰,里居、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,约元仁宗延佑末前后在世。与赵显宏、孙周卿同时。工散曲。所作省悟殿前欢七支,今犹存。被《太和正音谱》列为“词林英杰”。

  • 袁友信

    袁友信(一三五二——一四〇七),初名友仁,号云萝。东莞人。明太祖洪武三十年(一三九七)诏求贤才,以荐赴阙,被命往董七闽经界。事竣乞归。明成祖永乐十八年(一四二〇)被徵,卒于京师。清道光《广东通志》卷二七三有传。

  • 邹儒

    邹儒,字宗鲁,栖霞人。乾隆庚午举人,官高苑教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