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五字典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许学丛书三集十四种

许学丛书三集十四种

五十六卷,附录四卷。清张炳翔编。张炳翔,生卒年及事迹不详。长洲(今江苏吴县)人。对许慎《说文解字》研究,以清代最为盛行。清代以前,研究《说文》者虽历代有之,但没有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。继南唐徐弦、徐锴兄弟以后,研究《说文》者更是寥若星辰。到了清代,经学大师惠栋倡导《说文》之学,自此研究《说文》蔚为风气。如席世昌著《读说文记》、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》、王筠《说文句读》、桂馥《说文义证》等研究《说文》之书纷纷问世。而成就最高者,当为段玉裁之《说文解字注》。然而段注创见虽多,疏漏之处也有,甚至有的条例与许氏完全相背离。到清末光绪年间,随着甲骨文的发现,孙诒让、吴大澂等一批金石学家开始了对甲骨文的研究,随后他们用甲骨文、金文以证《说文解学》之误,为古文字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。《许学丛书》汇集了自乾嘉以后研究《说文解字》有见解的著作。唐写本的《说文解字》是从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唯一的《说文》写本。莫友芝根据自己所获木部残文一百八十八个,著《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》一书,该书为《说文》校勘史上重要之作。六书中的转注,自许慎后异说纷呈,孔广居的《说文疑疑》、曹仁虎的《转注古义考》二书,提出转注为造字之法,理由充分。在文字学史上,是研究转注颇有力量的作品。钮树玉的《段氏说文注订》指出段注之谬有六端,其说可信。《说文解字》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,谐声字占十分之八以上,而徐氏删掉较多。清宋保《谐声补逸》计补篆文谐声三百零九字,古籀文补声八百三十六字,共计补声一千一百四十五字。该书为研究谐声提供了丰富的材料,许棫的《读说文杂识》为作者随手杂记,所记有录他书之说,也有自己的见解。共计八十一条。陶方琦的《许君年表》收录了许慎的生平逸事。胡重的《说文字原韵表》用李焘《五音韵谱》始冬终甲,取五百四十部首而编之,无说解,无注释,间标音读。《许学丛书》目录:第一集,清陶方琦《许君年表》一卷,清莫友芝《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》一卷,清孔广居《说文疑疑》二卷、附录一卷,清宋保《谐声补逸》十四卷、附《札记》,清曹仁贞《转注古义考》一卷。第二集,清高寿龄《说文段注撰》九卷,清顾广圻《说文辨疑》一卷,清许棫《读说文杂识》一卷,清胡重编《说文字原韵表》二卷,清冯桂芬《说文部首歌》一卷。第三集,清薛传均《说文答问疏证》六卷,清钮树玉《说文新附考》六卷、《续考》一卷、附《札记》,清钮树玉《段氏说文注订》八卷、附《札记》,清苗夔《说文声订》二卷、附《札记》。有清光绪十三年长洲张氏仪许庐刊袖珍本行世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皇清文颖

    一百二十四卷。清陈廷敬(?一1712)、张廷玉等奉诏编修。陈廷敬,初名敬,字子端,泽州(今山西晋城)人。顺治进士。曾任内阁大学士兼礼部侍郎,入值南书房。修辑三朝《圣训》、《政治典训》、《一统志》、《明

  • 郑氏丧服变除

    一卷。汉郑玄(详见《周易注》)撰,清马国翰辑。是编如父为长子,不徒跣,不歠粥,与戴德《丧服变除》相合。臣为君,不笄纚,不徒跣,与戴称笄纚不同。妻为夫妾为君,不徒跣,不极上衽,与戴称扱上衽异。子为父斩极

  • 李氏类纂

    五十卷。清李绳远(见《姓氏谱》)撰。此书为抄录诸家类书而成。不似著述,约为抄录自用。

  • 续神仙传

    见《续仙传》。

  • 春秋书法比义

    十二卷。清刘曾璇撰。曾璇字荫渠,盐山(今河北盐山)人,官定州学正、泰安县知县。作者认为,读《春秋》之法,应发明书法,比事见义,兼采《左传》、《公羊传》、《穀梁传》及胡安国《春秋传》诸家之说,以及清代学

  • 真赏斋赋

    一卷。明丰坊(生卒年不详,约1523年前后在世)撰。丰坊为明代学者,字存礼,号南禺。鄞县(今属浙江)人。生平事迹见《万卷楼遗集》条。此编乃丰坊居吴中时为其友人锡山华夏而作。夏字中甫,与文衡山、祝枝山等

  • 妇人集

    一卷。清陈维崧(1625-1682)撰,冒褒注。维崧字其年,别号迦陵真贞慧子。康熙时举鸿博,授检讨,参与修撰《明史》。长于骈俪,尤善诗词,著有《迦陵文集》等书。冒褒字无誉,江苏如皋人,冒襄弟,王士祯、

  • 学庸切己录

    二卷。明谢文洊撰。文洊字约斋,号程山,南丰(今属江西)人。生卒年及仕履均不详。此书对张载之学颇有发明,力倡“主敬”、“躬行”之说。书中随文讲解,旁采诸儒之说,并以己见相参,行文类似语录体。书末附《西铭

  • 安岳县续志

    四卷,清陈其宽修,邹宗垣纂。陈其宽,曾任安岳县知县。邹宗垣,邑人,举人。兹编为续道光濮瑗志而作。《安岳县续志》光绪二十三年(1897)刻本,共四卷。卷首,序、目录、修辑姓氏、凡例、舆图。正文分为:卷一

  • 大学

    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物有本未,事有终始。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。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。欲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