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五字典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周易传义附录

周易传义附录

十四卷。宋董楷撰。楷字正翁,号克斋,生卒年不详,台州临海(今浙江临海)人。据《宋元学案》卷六五《木钟学案》载,其人为御史亨复之子,户部侍郎朴之弟。登天文祥榜进士。初为绩溪簿,直冤狱、赈饥馑、修城捍水,擢守洪州,有惠政,终吏部郎中,其学出潜室陈器之,为朱熹再传弟子。所著有《克斋集》、《程子易》等行于世。据楷《自序》此编成于咸淳丙辰,案咸淳无丙辰年,此处疑误。董氏自谓读程子、朱子《文集》、《语录》,其间有成书所未备者,辄随所得附于各章之下。岁月既久集录益多,因目曰“周易程朱氏说”以与同志共之,又《凡例》云:程子《易传》依王弼次序,而朱子则用古易次序,以《彖传》、大小《传》、《文言》各自为卷。今不敢离析《程传》又不敢尽失朱夫子之意。于是仿节斋蔡氏例,以《彖传》、大小《象》、《文言》各下经文一字,使不与正经紊乱。而程《传》及朱子本主又下一字。程子、朱子附录又下一字。由此知其书乃合程子《传》、朱子《本义》为一书,而采二子之遗说附录其下,意在数理兼通。董氏此法,人多讥之。朱彝尊谓程《传》用王弼本,朱子《本义》用吕祖谦本,“本不可合而为一,克斋董氏乃强合之”《四库提要》更是批评其割裂文义,其误延至明初永乐间,胡广等纂《周易大全》即是。至于“乡塾之士,不复知有古经,则楷肇其端也”。然据楷《凡例》所述,原本经文平书,十翼之文则下一格书之。程《传》、朱子《本义》又下一格书之。后来传写本,妄为经传一例平书,而《本义》亦意为割缀,愈失愈远,殆非董楷之本意,此又当分别论之。此书现存最早版本有元延祐二年(1313)圆沙书院刻本,题“周易程朱先生传义附录二十卷”,北京图书馆藏。上海图书馆藏十四卷元刻本(存十卷)。丛书《通志堂经解》、《擒藻堂四库全书荟要》均有收入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隐居通议

    三十一卷。宋末元初刘壎(1240-?)撰。刘壎字起潜,南丰(今江西南丰)人。生平事迹不详。据书中自称,开庆元年(1259)20岁,知其生于南宋嘉熙四年(1240)。书中又称,元武宗至大辛亥(1311)

  • 释氏切韵

    一卷。无撰人姓氏,清顾震福辑。《日本现在书目》著录日释弘演《切韵》十卷。《倭名类聚钞》卷三引《释氏切韵》云:“缬,结帛文采也。”卷五引《释氏切韵》云:“袈裟,天竺语也。此云无垢衣,又云功德衣。”卷九引

  • 日讲易经解义

    十八卷。清牛钮等奉敕撰。康熙二十三年(1683)制序刊行。康熙于《易》喜朱熹之学,于是以朱熹《周易本义》为主体,参择诸家之说足以阐发《本义》者撰为此书,以为经筵讲读之用。其大旨在即阴阳往来刚柔进退,明

  • 陋轩诗

    四卷。清吴嘉纪(1618-1684)撰。吴嘉纪,字宾贤,号野人。泰州(今江苏泰州)人。少时家贫而多病,勤学苦读,但因遇明末战乱而弃学业。入清后,不言仕进,隐居家乡,自题其居室为“陋轩”,著有《陋轩诗》

  • 封谥繙清

    一卷。奕赓撰。奕赓,见《谥法续考》。是书共分四章,第一章有帝后陵名、列朝年号,其中上自肇、兴、景、显四祖永陵,曰恩特赫莫蒙安,下至仁宗昌陵,各译所翻清语。第二章为亲郡王封号,第三章为贝勒等嘉号,第四章

  • 两当轩集

    二十卷。《考异》二卷。《附录》六卷。清黄景仁(详见《两当轩诗抄》条)撰。《两当轩集》卷一至卷十九,收古近体诗一千二百八十八首,较《两当轩诗抄》增加了诗余三卷;卷二十为遗文,其《浮湘赋》、《渡淮赋》已亡

  • 知非录

    一卷。清孔昭杰(1780-1852)自撰。昭杰原名昭辰,字汉瞻,号俊峰,山东曲阜人为孔子七十一代孙。嘉庆六年(1801年)举人,历任沧州批验大使、越支场大使、盐城县知县等官,以完漕迟延,得降级处分,遂

  • 明季甲乙汇编

    东村八十一老人编。八十一老人即许重熙。是书一名《甲乙汇略》,又名《甲乙两年汇略》。自明崇祯十七年(1644)正月起,至清顺治二年(1645)五月,马士英逃于杭州被杀止。末附甲申日记,前有自序。书为编年

  • 淮南子内篇评议

    四卷。清俞樾(1821-1906)撰。此为樾《诸子平议》第十三种。樾校《淮南子》,有些地方为臆测之注,未可尽信。但他征引《左传》、《管子》、《庄子》、《列子》、《文子》、《吕氏春秋》,及本书展转订正,

  • 青城山人集

    八卷。明王璲(1349-1415)撰。王璲,字汝玉,后以字行。长洲(今江苏苏州)人。洪武中举浙江乡试。以荐摄府学教授。建文元年(1398)改应天(今江苏南京)训导。永乐初,擢翰林五经博士,官至左春圬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