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五字典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丰川易说

丰川易说

十卷。清王心敬(1656-1738)撰。心敬字尔缉,鄠县(今陕西户县)人。少时曾从李颙学,长于《易》。乾隆元年荐举贤良方正,因老病不能赴京而罢。王氏虽受业于李颙,但不如其师谨严。所注诸经,好作异论,注《尚书》及《春秋》尤其如此。只有此编推阐易理,最为笃实。其言曰:“学《易》可使人无大过,是孔子明《易》之切合人身,即是可以知四圣人系《易》之本旨,并且可以识学《易》之要领。”又说:“《易》是道人事之书,阴阳消长,只是借来作影子耳。故曰:易者,象也;象也者,像也。于阴阳消长处看得不明,是影子不真,若徒泥阴阳消长,而无得于切己之人事,亦属捕风捉影。”又说:“置象言《易》,是谓悬空。执象舍义,是为泥迹。象义双显,则体用一源,显微无间。”又说:“《中庸》一书,是子思为当日之言道者,视为高深玄远,两引中庸之说以明道。易翼十篇,是孔子为当日之言《易》者,视为高深玄远,故重申易简之说以明《易》。后儒往往索诸隐深,欲以张皇《易》妙而不知反失其本旨。”又说:“若《易》不关象,则不知义于何取;不属卜筮,不知为设蓍何为。”又说:“学者读《易》不知求设教之本旨,读书不知洪范经世之宏猷,每与河图洛书穿凿附会,何切于实事实理。”又说:“大抵汉、唐之易,只成训诂。宋、明之易,多簸弄聪明。训诂非《易》而《易》在,聪明乱《易》而《易》亡。”又说:“义言象占,同体共贯,废一不得,泥一不得。后儒纷纷主象、主数、主理、主卜筮、主错综之变,是舍大道而入旁蹊。”至于互卦之说,老阴老阳始变之说、错综之说、卦变之说,皆斥而不信,甚至摈弃《左氏》所载古占法,一以切近人事者为归。收入《四库全书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孟子丁氏手音

    一卷。唐丁公著撰,清马国翰辑。公著字平子,苏州吴人。官至太常,赠尚书右仆射。《唐书》有传。《丁氏孟子手音》旧新《唐书》均无著录,《公著本传》只言其著有《太子诸王训》十篇,而未言此书。《宋史·艺文志》载

  • 云东拾草

    十四卷。《附录》一卷。明韩世能(约1582年前后在世)撰。韩世能字存良,长洲(今江苏苏州)人。生卒不详。隆庆二年(1568年)进士,选庶吉士。官至南京礼部侍郎。著有《云东拾草》。世能以鉴藏书画名一时,

  • 读书堂杜诗注解

    二十卷。清张溍(1621-1678)撰。张溍字上若,磁州(今河北邯郸)人。顺治九年(1652)进士,官翰林院庶吉士。本书共二十卷,乃其晚年家居时所作。以《千家诗注》为本,而稍节其冗复。集中凡称原注者,

  • 黄忠端公年谱

    四卷。明庄起俦编。起俦字子鹤,福建龙溪(今龙海)人,为谱主弟子。谱主黄道周(1585-1648),字幼玄,号石斋,福建漳浦人。天启进士,崇祯时官任右中允,因上疏指斥杨嗣昌,被谪戍广西。南明弘光时任礼部

  • 阅书随札

    一卷。清章学诚撰。此书是作者在阅读唐、宋、明人文集时,随笔记录其中主要史事而成的札记,以供查检引用。作者在札记中直接摘录的大约一百一十余种原文前后,没有案语和论述,但总集及后半部分涉及唐宋短文、清代儒

  • 尚书中候注

    一卷。汉郑玄撰,清袁钧辑。袁钧所辑,其十八篇的目次与孔广林本相同,不过,每篇中的文字与注文的顺序则略有不同。袁钧在每条之下也间附考证,与他所辑《尚书郑注》相同。在每篇之后,袁钧还辑有《尚书中候序》三条

  • 艺林累百

    八卷。明李绍文(生卒年不详)撰。李绍文字节之。华亭(今上海市松江县)人。此书成于天启三年。本书的体例,采摭故实,不分门类,不注出处,以数目为标题。自一至百,故名曰“累百”。

  • 伤寒论本义金匮要略本义

    《伤寒论本义》二十卷、《金匮要略本义》二十二卷。清魏荔彤(生卒年不详)撰。魏荔彤字念廷,柏乡(今属河北)人。曾任观察使,精通天文、医术等,尤对张仲景之学颇有研究。撰有《内经注》等书。《伤寒论本义》撰于

  • 四书经学考

    ① 十卷、补遗一卷。续考六卷。明代徐邦佐撰正考,《续考》乃明陈鹏霄撰。邦佐字孟超,钱塘(今属杭州)人,鹏霄字天羽,山阴(今浙江绍兴)人。生卒年均不详。正考成于崇祯元年(1628),杂抄旧籍,疏漏甚多;

  •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

    二十卷。宋薛尚功(生卒年不详)撰。尚功字用敏,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。绍兴中(1131-1162)以通直郎佥定江军节度判官厅事。善篆籀,尤好金石文字。是书著录自夏至汉钟鼎彝器五百一十件,不言诸器之体制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