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五字典>历史百科>民族起源>遣返流民之争

遣返流民之争

西晋时围绕遣反流民问题而爆发的一场斗争。永宁元年(301),流民首领、略阳临渭(今甘肃秦安东南)巴人※李特统领流民军平定益州刺史赵廞之乱后,晋廷任命罗尚为平西将军、领护西夷校尉、益州刺史,领万余名官军入蜀。时,晋廷拟将流民遣返6郡(天水、略阳、扶风、始平、武都、阴平)原籍,采用对李特、李流等加官晋爵,笼络流民上层,减少遣返阻力的措施。罗尚等反对此举,执意逼令流民限期返归故里,令梓潼等关卡拦劫流民,夺取流民资财,并遣军至绵竹进逼流民军;李特等因有雄据巴蜀之意,遂以流民势力为基础,一再拖延遣返时间,双方明争暗斗不已。九月,李特等于绵竹(治今四川德阳北)结大营,安置流人,缮甲厉兵作战斗准备,并组成流民上层的领导组织体系。十月,罗尚遣辛冉等领步骑3万袭击李特北营。旋爆发李特率领的流民起义。遣返之争,以罗尚等败溃,李特势力日益强盛而告结束。太安二年(302),李特攻入成都小城,建元建初,建成汉国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侗族

   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。自称“甘”、“更”或“金”。分布于湖南、贵州、广西三省(区)交界地区和湖北西南一带。人口2514014 (1990年)。其分布以贵州黎平、榕江、从江、锦屏、天柱、剑河、镇远、玉屏,湖

  • 固尔玛珲

    见“固尔玛浑”(1432页)。

  • 归化城延寿寺碑记

    碑铭。清康熙四十二年(1703)玄烨撰。铭文以满、汉、蒙、藏4种文字镌刻。简述康熙帝三次率兵亲征准噶尔部噶尔丹经过及建碑原委,为研究清代前期清准关系重要史料。碑现存呼和浩特席勒图召。

  • 王仁斋

    清代画家。安徽太和城(今太和县)人。回族。生于道光(1821—1850)年间。工画,善工笔花鸟和写真画像。光绪十年(1884),由安徽提督学正为其奏请入如意馆,记名称旨,加“六品御书”,名倾京城(今北

  • 崧蕃

    ?—1905清朝大臣。满洲镶蓝旗人。姓瓜尔佳氏。咸丰五年(1855)举人。十一年,以襄办大婚典礼,赏戴花翎。光绪六年(1880),署四川按察使。十年(1884),因才识闳通,条理精密,受四川总督丁宝桢

  • 民公

    民,臣庶;公,爵名。清代各族臣僚中封予公爵者之称。分三等,或世袭罔替,或每袭一次以递降一等。所赠之武阶曰“建威将军”,与侯、伯、正一品武官同。始创于后金天聪八年(1634),初封额驸扬古利为超品一等公

  • 后晋宪祖

    见“臬捩鸡”(1890页)。

  • 日新

    宋代云南大理(后理)国国王段正严年号。1109,凡1年。

  • 提伦

    十六国时期鲜卑首领之一。见“密贵”。(2122页)。

  • 傣族家奴制度

    旧时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社会有关家奴的规定:(1)凡负债者、盗窃者、诈骗者、身体不健康,劳动懒惰者、有罪行未解脱者,均不得接受为家奴。(2)大官员、头人的家奴,其居于农村的父母去世时,只能继承应得的一份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