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五字典>历史百科>民族起源>祭索罗杆

祭索罗杆

又作“杆子祭”或“祭杆子”。旧时满族祭天仪式之一,为萨满教重大祭祀。分家祭与皇室、皇帝祭。家祭复分常祭与大祭。常祭每年春秋两次,择日致祭,仪式简单。大祭于冬至后祭祖的翌日举行,目的是祝全家平安、谢神保佑等。其仪式:于院中影壁后立索罗杆(高丈余,削其端使尖,下端插入石座,上端贯以斗形圆锡盘);屋内东南向设供桌,桌上西置米碟,主人率众外跪,祝诵者于桌西诵祝词、外撒米;主与众迎神。复抬桌于院东,主人率众跪,祝者复撒米、诵文,3叩首。屋内长桌上置身无伤、毛纯黑猪,灌洒领牲、烧香祷告后杀之。其骨、粪于是日晚埋于索罗杆前后,其颈椎骨一块串于杆尖端、肝、肠、膀胱等挂于杆上或放入圆锡盘,供乌鸦啄食,以3日内啄尽为吉祥。以碎猪肉和小米煮成“小肉粥”,请亲友、邻里、过路人食于院中,必当日吃光,如有余则必埋之。皇室、皇帝祭复分常祭和大典、大事祭。常祭岁以春二月、四月、秋八月、十月朔日于坤宁宫举行,皇帝亲诣致祭。祭前,制神杆(即索罗杆),向例以洁净松木稍留枝叶13节(后改为5节),径5寸、长2丈制成。祭制:皇子以下依次轮祭,王、贝勒各祭3杆,贝子、公各祭2杆,无爵秩者禁祭。祭仪包括迎神、供献、祝祷、供牲、行礼、撒胙、送神,司祝(由满族女萨满担任)持祭具、诵神歌,和以鼓乐。大典和大事祭于亲征、出师、凯旋时举行,皆于堂子立杆祭天,祭仪与常祭大同小异。努尔哈赤以“七宗恨事”对明起兵时,亲率诸贝勒及统兵诸将,鸣鼓奏乐,恭诸堂子,白天告祭,即为一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松桃厅

    见“松桃县”(1295页)。

  • 涂克冬

    氏族名。意为“在秃山底下住的人”。鄂温克三大哈拉(氏族)之一。详“杜拉尔”(961页)。

  • 哈真

    蒙古国大将。又译合臣、哈只吉、哈赤吉。太祖十一年(1216),辽东契丹人耶律留哥部下9万余人窜逃高丽,夺据江东城。十三年(1218),奉命与札刺率蒙古军及辽东蒲鲜万奴所属女真军追讨。与高丽王—

  • 怀圣寺

    伊斯兰教著名古寺之一。又称光塔寺。俗称狮子寺、龙凤寺。位于广州。与泉州清净寺、杭州真教寺、扬州清真寺并称为中国东南地区四大古寺。相传始建于唐贞观年间,一说建于宋代,元朝至正十年(1350)以及明清两代

  • 董舍吾

    ?—前103西汉匈奴都尉。又作董荼吾。武帝元狩四年(前119),偕王敞屠洛等率众归附汉朝,受礼遇,被封为散侯,赐食邑1100户。太初二年(前103)、卒,子安汉、孙贤相继袭爵。

  • 博如

    赫哲族旧时帽子的一种。赫哲语音译,意为桦皮帽。因以桦树皮制作得名。流行于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赫哲族地区。尖顶大檐,与斗笠相似,上绘有各种花纹和云卷。夏季戴之既遮阳光,又能蔽雨。

  • 德师

    西夏官位。系皇帝之师。西夏文《官阶封号表》中为师位之一。在诸王位之下,中书、枢密位之上,与上等司等位。参见“官阶封号表”(1532页)。

  • 俄尔吞

    见“鄂伦春族”(2052页)。

  • 邵晋涵

    1743—1796清代学者,历史编纂学家。浙江余姚人,字与桐、二云,号南江。乾隆进士。深通训诂,尤长于史学。历充国史馆、四库馆、三通馆纂修官,国史馆提调、翰林院侍讲学士兼文渊阁直阁事等官,参与及负责史

  • 乌贪訾离

    西域古国名。王治于娄谷(今新疆呼图壁县境)。西汉武帝(前141—前87年在位)时有户40余,口230余,胜兵57。国王之下设辅国侯、左右都尉各1人。其国本为车师后王辖地,汉元帝(前49—前33年在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