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五字典>历史百科>民族起源>佤族

佤族

中国少数民族之一。共有351974人(1990),分布在云南省西盟、沧源、孟连、耿马、澜沧、双江、镇康、永德等县。还有一小部分散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腾冲、昌宁、景东等县。西盟、沧源为佤族主要聚居区,占佤族总人口一半以上。居于不同地区各有自称:居西盟、孟连者自称“阿瓦”、“阿卧”或“阿佤莱”;居镇康、永德一带者自称“佤”;居耿马、双江、沧源、澜沧者自称“布饶克”或“巴饶克”。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。其先民可能是云南古代濮人的一支。唐代称“望蛮”,活动于永昌地区,为南诏地方政权辖地,从事狩猎、采集、饲养家畜及原始农业。明清时称“古剌”、“嘎喇”、“哈喇”、“哈瓦”、“卡瓦”,受孟连长官司(康熙时升宣抚司)和耿马安抚司管辖,清末归镇边直隶厅统治。以农业生产为主,但各地社会发展不平衡,永德、镇康等地佤族解放前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;耿马、双江、沧源和澜沧、孟连部分地区以及西双版纳的佤族地区属封建领主经济;佤族的中心区西盟以及孟连、澜沧部分地区的佤族,生产资料私有制虽已确立,但还保留着原始公社制的残余。佤族人民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,其中最著名的是1934年反抗英帝国主义侵占班洪银矿的武装斗争。过去相信万物有灵,盛行自然崇拜,也有部分信奉小乘佛教和基督教。新中国成立后,除在西盟、沧源成立佤族自治县外,还与傣、拉祜等民族建立联合自治县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扎喀纳

    1611—1659清初将领。满族。爱新觉罗氏。庄亲王舒尔哈齐孙,扎萨克图长子。清崇德三年(1638)八月,从睿亲王多尔衮伐明,分兵转战临清州,渡运河,破济南、天津卫。四年,积战功封太极伐锦州,败明总督

  • 斡赤

    见“阔出”(2273页)。

  • 花教

    汉籍对藏传佛教(喇嘛教)萨迦派的俗称。因寺院外墙饰以红、白、黑三色花条,故称。藏传佛教文献多不用此称。详见“萨迦派”(2007页)。

  • 编架弩

    瑶族一种传统的狩猎工具和自卫武器。俗称“瑶人弩”。以硬木为弓,其弦多用山中韧藤,竹作箭杆,以软皮为羽,前有铁镞,或包以铁皮,有些箭镞还涂以毒汁,利用编架定点发射。据宋人周去非《岭外代答》载,弩架分大小

  • 㑽郎让

    部分彝族的自称。亦作他鲁、他留。他称㑽郎族。原为所属村寨名,后以之为本支名。主要居住在云南省丽江等地。详见“彝族”(2594页)。

  • 博坦德

    印度古代梵文音译,又译博坦。“po-tent”,又写作“pothant”或“Bhotanta”。“pot”为“Bhot”之葡文音译,即吐蕃的“蕃”,意即“西藏”。“potanta”指后来的不丹。16—

  • 色珠伦卫

    见“札木哈卫”(434页)、“写猪洛卫”(425页)。

  • 转运司

    西夏官署名。西夏语音“嚷酩啰”。掌管钱谷征收、转运和仓库出纳。都转运司属中等司,天盛年间(1149—1169)设6正使、8承旨、8都案、10案头。各边中转运司属下等司,分别设2或4正使,2、4或6承旨

  • 姑姑

    见“固姑冠”(1431页)。

  • 长秃

    明代蒙古朵颜卫领主。成吉思汗部将※者勒蔑(折里麦、济拉玛)后裔,朵颜卫都督※革兰台第八子。初部众300余,居界岭口(在今河北长城东段)塞北,受明封都指挥佥事。嘉靖(1522—1566)中,中,屡与察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