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五字典>历史百科>民族起源>伽木隆宣慰司

伽木隆宣慰司

明代藏族土司名。地在今四川甘孜、阿坝两藏族自治州交界地域。建置确凿年代欠详。史载正统九年(1444)正月,明廷应四川伽木隆宣慰司之请,命喇嘛班丹伦竹为其地灌顶国师。八月,宣慰使克罗俄监灿奏伽木隆西北境哲元窝寺,有僧人耶舍朵儿只巴藏卜为众所服,愿以土地、人民内属,请以一名分委任之,并派人导之入朝。明廷遂命耶舍朵儿只巴藏卜为净修崇善国师,给银印、诰命,赐之衣帽。后,宣慰司依明定例朝贡,其官员依土官袭替例世袭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图萨鲁克齐

    蒙古语音译。即协理台吉。清代蒙古官职名。为旗内之副职,辅佐旗札萨克(旗长)掌管军事、行政、司法等旗务。如札萨克出缺或因故不在,可代行其职权。根据旗的大小,额设2人或4人,也有不设者。按其承担的职务可分

  • 白牛逻城

    地名。在今河北博野县境。北魏孝昌二年(526),河北地区起义首领葛荣(一说原系鲜卑贺葛氏),在此以轻骑掩击北魏章武王元融,大挫魏军,遂自称天子,号曰齐国,建元广安。

  • 忽都虎

    蒙古国开国功臣。又译忽都忽、胡土虎、失吉忽秃忽,汉人称胡丞相。塔塔儿氏。宋庆元二年(1196),本部为金军及蒙古军所败,被获,为成吉思汗母月伦收为养子,后随从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,以善射著称,享“那颜

  • 流求

    古地名。亦作琉球、留求、琉求。始见于《隋书·流求传》,宋、元仍作此称。学者多主张为今之台湾,一说为今冲绳。明代改称东番。

  • 盟旗制度

    清政府对蒙古族的统治制度。是清政府自天命九年(1624)至乾隆三十六年(1771)近150年中,对先后归附和降服的蒙古各部,按照“建其众”以“分其势”,的统治意图,根据八旗制度组织原则,在蒙古原有社会

  • 辽祖州城遗址

    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哈达英格乡石房子村西约1公里处。城北山谷中有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陵墓,因守护辽祖陵而设置祖州。辽天显三年(927)建成。现遗址分内外两城,城墙最高约5.6米,外城的四个门址尚存。外城南

  • 安西州学

    清代甘肃官学名。校址在州所在地(今甘肃安西县)。乾隆三十八年(1773)由府学改置。每年通过考试录取文童6名,武童6名。设学正1员。

  • 冷边长官司

    见“冷边土司”(1119页)。

  • 佐扎

    藏语音译,宗(相当内地之县)政府职官名。原西藏地方政府时,由政府、贵族或寺院各自委派的庄头和乡吏。僧俗各1人,为世袭,专司差役的摊派与检查,处理案件,出席宗政府会议。例由群众推选,宗政府任命。无物质待

  • 西匈语支

    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语支之一。这一术语是原苏联学者H·A·巴斯卡科夫1952年在《关于突厥语言的分类问题》(载《苏联科学院通报·文学和语言部分》1952年第11卷)一文中提出来的,1962年在《突厥语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