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五字典>历史百科>民族起源>中山国遗址及墓葬

中山国遗址及墓葬

战国时期鲜虞中山国的古城遗址及墓葬群。1974年至1978年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公社(乡)考古发现战国时期古城遗址1处、墓葬30座、墓上建筑遗迹2处、车马坑2座、杂殉坑1座、葬船坑1座,出土文物19000余件。城址在三汲东部,南北长4公里,东西宽2公里以上,城墙分层夯筑,厚约27米。城内分布有战国时期的居住遗址和制陶、制骨、制铜铁器的作坊。据考证,城址为中山国的都城,即古灵寿城。城址内西北方有四座墓(3号墓、4号墓、5号墓、6号墓),附近均有车马坑,除5号墓外,其他三座都有陪葬墓,经出土文物确证,6号墓是中山王墓。城址以西分布有许多墓地,在中七汲村西有两座大墓(1号墓、2号墓),墓上及附近有建筑遗迹、陪葬墓、车马坑和其他坑穴。出土文物证明,1号墓为中山王的陵墓。遗址、墓葬群及众多出土文物为重新认识和研究中山国的历史、文化提供了极为珍贵的依据,仅1号墓的出土文物中,就有50余件铜器铭文,大量铭文补充了文献记载的不足。考古发掘证明,以鲜虞氏为核心的白狄于春秋末从陕北、晋西向东迁徙,进入太行山一带,并建立中山国。中山桓公从魏国统治下,迁都于灵寿。中山君时称王,雄居于战国列强中。白狄在与华夏交往中,从游牧走向定居,农业、手工业迅速发展,接受儒家思想,采用华夏文字,并逐渐融合于华夏中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海东青

    鸟名。亦称“海青”。雕的一种。因产于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中游以东至海地(包括附近海岛)而得名。善捕水禽小兽,以翼搏击,“大者力能制虎”,有“羽中虎”之称。以羽色纯白为贵,白而杂他色者次之,灰色者又次之。捕

  • 忸密

    见“捕喝”(1854页)。

  • 北陵

    见“昭陵”(1647页)。

  • 勘定新疆记

    书名。又称《剿定新疆记》。清魏光焘撰。全书8卷。4卷为武功记,叙同治三年(1864)新疆库车农民起义至光绪九年(1883)新疆设置道厅州县情况。4卷载述粮饷、归地、新疆置省、善后等事务。是研究新疆近代

  • 赏哈簇

    明代藏区部落名。又作商哈簇。属岷州卫(治今甘肃岷县)管辖。成化元年(1465)七月,其族僧人癿丹端竹等入朝贡马及方物,赐以衣服、彩缎等。九月,族人札顺亦来朝贡马及方物,赏赐如例。四年(1468),癿丹

  • 吴自发

    清光绪年间贵州苗官。号诚斋。湖南凤凰厅吉信人。苗族。咸丰年间(1851—1861)参加清军,随贵州提督田兴恕等镇压贵州铜仁、清溪、玉屏等地汉族号军及黔东南苗、侗农民起义军。同治、光绪年间,历晋为镇远知

  • 河西鲜卑

    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于河西地区(指今甘肃河西走廊和青海湟水流域)的鲜卑诸部。其称约始于西晋末十六国初,后凉吕光曾遣使封秃发乌孤为“河西鲜卑大都统”。除最主要、最强大的秃发部鲜卑外,有史可稽者尚有※乙弗、

  • 去特若尸逐就单于

    ?—140东汉时南匈奴单于。挛鞮氏(又作虚连题氏)。名休利。※乌稽侯尸逐鞮单于弟。顺帝永建三年(128)嗣单于位。屡遣兵随汉将出塞击鲜卑与北匈奴。阳嘉二年(133),遣骨都侯夫沈与汉军出塞击破鲜卑,斩

  • 道尔宝尔

    萨满教神灵之一。鄂温克语音译。萨满供奉的神名。旧时流行于今内蒙古阿荣旗鄂温克人地区。民间认为人腰腿痛是其作祟所致,故患此病者便请萨满向其祭祀,以求酿解。

  • 红山

    ①吐蕃山名、地名。红山藏文称“玛波日”,唐时特指今布达拉山,因其山色近红,故名。藏文史书《拔协》又称其为“逻娑红山”,松赞干布曾在其上建有小宫室及修道处,是为布达拉山上之最早建筑。据《布顿佛教史》载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