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五字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骑都尉

骑都尉

官名。秦末汉初为统领骑兵之武职,无员,无固定职掌,不统兵时为侍卫武官。宣帝时以一人监羽林骑,又以一人领西域都护,秩比二千石,遂成定制。后又有领三辅胡越骑、监河堤事者。因亲近皇帝,多以侍中兼任。东汉名义上隶光禄勋,秩比二千石。三国沿置,吴或以其统羽林兵,宿卫左右。魏、晋与奉车都尉、驸马都尉并号“三都尉”,皆为亲近侍从武官,多用作皇族、外戚的加官,奉朝请,六品。西晋末司马睿为晋王时,其府行参军、舍人悉委此职。后罢。十六国多置,前秦时王猛以尚书左仆射、辅国将军、司隶校尉加此职,得居禁中宿卫皇帝左右。南朝复置,宋六品。北朝成为冗职,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(493)定为从四品上,二十三年改从六品上,宣武帝正始四年(507)定员六十人; 北齐因之、隶左、右卫府。北周列为散官,改名奉骑都尉。唐至明为勋官,位在上骑都尉下、骁骑尉上。唐比从五品,宋、金从五品,元、明从四品。清朝为爵位等级,列九等世爵之第七等,在轻车都尉下、云骑尉上,正四品,满名“拜他喇布勒哈番”。


官名,汉置,掌领骑兵,位次将军,与校尉同级,无固定人数。《汉书·靳歙传》:“沛公为汉王,赐歙爵建武侯,迁骑都尉。”西汉时属光禄勋,掌监羽林骑,后掌驻屯骑兵,也领兵征伐。汉宣帝时,一人监羽林骑,一人领西域都护。《后汉书·百官二·光禄勋》:“骑都尉,比二千石。本注曰:无员。本监羽林骑。”《后汉书·显宗孝明帝纪》:“骑都尉来苗出平城,北伐匈奴。”“冬十一月,遣奉车都尉窦固、驸马都尉耿秉、骑都尉刘张出敦煌昆仑塞。”其后,三国、魏、晋皆置,为亲近武官,侍从宿卫。南朝宋六品,北魏从四品上。北齐属左、右卫府。唐朝为从五品,见《新唐书·百官一·司勋郎中》。宋沿唐制,位在轻车都尉、上骑都尉下,见《宋史·职官九》。元代骑都尉为从四品,见《元史·百官七》。明代骑都尉的品级与元代同,见《明史·职官一·兵部》。清朝改骑都尉为爵号,正四品,位在轻车都尉下、云骑尉上,见《清史稿·职官四·公侯伯子男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王国尚食监

    官名。西汉置,《汉书·高唐传》记文帝为代王时有尚食监高祛,主王国膳食。

  • 资武库

    官署名。元置,属詹事院。设官有提点、大使各一人。

  • 西番馆

    官署名。明、清时负责翻译西域各民族语言文字的机构。始置于明成祖永乐五年(1407),设译字生、通事以掌其事。初隶翰林院,弘治七年(1494)改隶太常寺。清初沿置,隶翰林院,乾隆十三年(1748)省并入

  • 医员

    伎术官。清置,属太医院。员额二十人,初由各省选派,经太医院考选补用,后改为由医生升任。掌医疗之士。

  • 书状司

    吏员名。宋初置于太府寺,员额一人,掌文牒之事。元丰改制后废。

  • 沮渠

    官名。匈奴置。为匈奴语音译,亦译作且渠。分置左、右,由四贵姓中的须卜氏(一译作卜氏)充任。

  • 北都牧

    官名。唐朝陪都太原名誉长官。玄宗开元十一年 (723) 并州牧改置,一员,从二品,以亲王为之,实际上常以北都尹领州事。官名。唐置,即“太原牧”,见该条。

  • 内府供用库

    官署名。明洪武二十八年 (1395) 始置,为内府诸库之一。初设大使一人,左、右副使各一人,后改置掌印太监一员,总理、管理、掌司、写字、监工无定员。掌宫内及山陵等处内官食米及御用黄蜡、白蜡、沉香等。并

  • 制置三司条例司

    官署名。北宋神宗熙宁二年(1069)置,以参知政事王安石、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制置三司条例,讲求财计之利病,革除宿弊,更立新法,以开财利之源。三年,并归中书。官署名。宋置,掌制定和颁布新法。《宋史·职官

  • 正参谋官

    官名。清末新陆军军官。光绪三十年(1904)定新陆军营制,始置。每镇一人(如一镇独挡一路,则为二人),正三品,正参领充,简放。掌赞佐号令,参画机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