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五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永仁县

永仁县

1924年改苴却行政区置,属云南腾越道。治所在今四川攀枝花市南仁和街。取境内永定、仁和两大集镇首字命名。1929年直属云南省。1940年后迁治今云南永仁县治永定镇。


在云南省北部、金沙江西岸。属楚雄彝族自治州。面积 2189 平方千米。人口10.4万。辖1镇、7乡(含2傣族乡)。县人民政府驻永定镇。明称苴却,属大姚县。清道光二年(1822年)设巡检司,称大姚苴却巡检司。1913年设苴却行政委员会(驻地在仁和)。1929年设县时,取境内永定与仁和两集镇各一字定为县名,称永仁县。1950年属楚雄专区,1957年属楚雄彝族自治州。地处云南高原北缘、金沙江狭长河谷地带。属中亚热带半湿润气候。农产以稻、玉米、小麦、蚕豆为主。工业有机械、食品、饮料、皮件、服装、印刷、建材等。成昆铁路经过东部,108国道与南永公路经过县城。名胜古迹有菜园子文化遗址、坛罐窑化石产地、方山自然风景区。纪念地有永仁烈士陵园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报恩山

    即支硎山。在今江苏吴县西。《吴地记》:支硎山“山上有寺号曰报恩,梁武帝置”。北宋朱长文《吴郡图经续记》卷中:报恩山“昔有报恩寺,故以名”。

  • 焦源江

    即舂陵水。在今湖南常宁县东北六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0常宁县: 焦源江 “源出蓝山县,北流入境,又东北会于湘水”。《清一统志·衡州府一》: 舂水 “在常宁县东。今名焦源河”。

  • 仁首街

    即今江西靖安县东二十里仁首乡。清同治《江西全省舆图》卷1:靖安县东有仁首。

  • 即盂。又作 “霍”。春秋宋地,在今河南睢县西北。《春秋》: 僖公二十一年 (前639),“宋公、楚子、陈侯、蔡侯、郑伯、许男、曹伯会于盂”。《穀梁传》 作雩。《春秋》、《左传》作“盂”,《公羊传》作“

  • 冷陉山

    在今内蒙古巴林右旗西北冷坝。 一说即今扎鲁特旗南之奎屯山。唐时为契丹、奚、霫三部族的界山。《新唐书·北狄传·奚》:延和元年(712),“以左羽林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孙佺,左骁卫将军李揩洛、左威卫将军周以悌

  • 大峨眉山

    亦名峨眉大山。即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峨眉山。《元和志》卷31峨眉县:“峨眉大山,在县西七里。《蜀都赋》云:‘抗峨眉于重阻。’两山相对,望之如峨眉,故名。”唐、宋以来成为佛教胜地。南宋范成大曾游大峨眉山,写

  • 真觉寺

    ①又名五塔寺。在今北京市海淀区白石桥东长河北岸。明永乐时创建。成化九年 (1473) 又在寺内建金刚宝座石塔一座。清乾隆二十六年 (1761)因避雍正帝胤禛讳,改名大正觉寺。20世纪30年代寺毁,今仅

  • 叭当国

    即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岸之巴东。清谢清高《海录》有专条记述。

  • 平远砦

    北宋置,属通远县。在今甘肃环县北七十里。金以后废。

  • 阿疎城

    辽建,在今吉林延吉市附近。《金史·世纪》:“阿疎初闻来伐,乃自诉于辽。遂留劾者守阿疎城,穆宗乃远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