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阳河镇
明置,属贵池县。在今安徽贵池市西六十里长江东岸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贵池县:有李阳河巡检司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7贵池县:李阳河,“《志》云,李阳河亦滨江要地也。宋德祐初,元兵犯池州,游骑至李阳河。今李阳驿及巡司,有官兵戍守”。《清一统志·池州府》:李阳河镇巡司“在贵池县西六十里。本朝乾隆八年移驻殷家汇”。
在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西。明、清置巡检司于此,乾隆八年(1743年)移驻殷家汇。
明置,属贵池县。在今安徽贵池市西六十里长江东岸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贵池县:有李阳河巡检司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7贵池县:李阳河,“《志》云,李阳河亦滨江要地也。宋德祐初,元兵犯池州,游骑至李阳河。今李阳驿及巡司,有官兵戍守”。《清一统志·池州府》:李阳河镇巡司“在贵池县西六十里。本朝乾隆八年移驻殷家汇”。
在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西。明、清置巡检司于此,乾隆八年(1743年)移驻殷家汇。
即厹由。春秋国名。在今山西盂县东北。《韩非子·说林下》:“知伯将伐仇由,而道难不通,乃铸大钟遗仇由之君。”即此。春秋战国时国名。即今山西省盂县。《韩非子·说林下》:“知伯将伐仇由,而道难不通”,即此。
在今山东泰安市泰山南四里。《新唐书· 礼乐志四》: 乾封元年 (666) 封泰山,“乃诏立登封、降禅、朝觐之碑,名封祀坛曰舞鹤台,登封坛曰万岁台,降禅坛曰景云台,以纪瑞焉”。
①在今江苏盱眙县南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44盱眙军: 望州山 “在盱眙县南五里五道港,此自南而望,见泗州城,因名望州山”。②在今湖北枝城市西南。《水经·夷水注》: 丹水 “出西南望州山,山形竦峻,峰秀甚高
在今河北乐亭县东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7乐亭县:中淀河“流经县东南十五里达四沟港,四围皆水,中有高冈,又南通汤家河至胡林口河入海”。
唐龙朔元年(661)置,属安西都护府。治所在摸达城(今阿富汗喀布尔东北瓦罕),后徙治塞迦审城(今阿富汗喀布尔东北喷赤河西岸伊什卡什姆)。8世纪中废。唐龙朔元年(661年)置,治护密多国所治摸廷城(今阿
在今山西永济市中条山北麓下。唐卢纶有《奉陪侍中游石笋溪十二韵》诗。
在今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5新化州: 迤陑山 “在州治 (今县西北新化) 东。山势来自昆阳,连属不绝。又迤阻山在州治西,与迤陑山对峙”。
在今广东电白县东南博贺、龙山二镇。清同治 《广东图说》 卷56电白县: “西南海中有博贺岛,海艘云集。上有炮台。”
春秋虞邑。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北。《左传·僖公二年》: “冀为不道,入自颠軨,伐鄍三门。” 即此。古邑名。春秋虞邑,后入晋。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北。《左传》僖公二年(前658年):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曰:“冀
在今江西万载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7袁州府万载县:石洞水在“县西南十里。源出县南二十里竹山洞,北流经杨河山,会白沙水,过县治南南浦桥下,绕学前为学前江,又东北出城合于龙河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