昔弥山
亦作习弥山。在今云南云县东六十里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87大侯州: 昔弥山 “在州东六十里”。
亦作习弥山。在今云南云县东六十里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87大侯州: 昔弥山 “在州东六十里”。
一名南斑河。在今云南省南部。源出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东北部,南流经思茅市东、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西,至勐腊县西北注入澜沧江。清《乾隆内府舆图》 作梭江。 光绪 《皇朝中外一统舆图》 作
①隋开皇六年(586)建,即今河北正定县城内隆兴寺。北宋开宝四年(971)改名龙兴寺。清康熙年间定名隆兴寺。②在今浙江嵊县北。《清一统志·绍兴府一》:龙藏寺“在嵊县北四十五里。梁天监二年建,号龙宫院。
在今陕西镇巴县西七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6西乡县: 金竹山 “山多金竹,因名”。
1930年改陶乐设治局置,属绥远省。治陶乐湖滩(今宁夏陶乐县西南高仁镇)。1937年复名陶乐设治局。1930年由陶乐设治局改名,治陶乐湖滩(今宁夏平罗县高仁镇)。属绥远省。1937年复名陶乐设治局,并
在今四川平武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3龙安府平武县: 溪子驿 “在府西”。
北魏太和十四年(490)置,为朱阳郡治。治所在今河南卢氏县东南朱阳关。孝昌二年(526)废。西魏大统二年(536)复置。北周保定二年(562属义川郡。大象二年(580)移治邬渠谷(今卢氏县西南)。隋开
在今河南荥阳市北。《左传》: 宣公十二年(前597),“晋师在敖、部之间”。杜注: “敖、鄗二山在荥阳县西北。”古山名。《左传》宣公十二年(前597年):“晋师在敖、鄗之间。”杜预注:“敖、鄗二山在荥
①在今贵州江口县西南,接石阡、岑巩县界。明时为山苗所居,万历三十四年(1606)陈璘率军攻此。②在今陕西旬阳县东北一百四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兴安府一》:水银山“南临蜀河,北连鹘岭,有硃砂水银洞三处”。古
①在今河北蔚县西南三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4蔚州: 滋水,“其上流即广灵县之壶流河也,东流经此地名南马庄,有流水泉。金时民竞争利,铸铁板一片十窍,分流灌田。与滋水合,又东北注于葫卢河”。②又名资水。即
①三国蜀汉置,属汶山郡。治所在今四川黑水县东北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姜维传》:延熙十年(247),“汶山平康夷反,维率众讨定之”。即此。南朝宋废。北周复置,属广年郡。治所在今四川黑水县东北六十里。隋大业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