拒阳县
西晋太和三年(368)置,属上洛郡。治所在今陕西洛南县东南八十里古城镇。北周为拒阳郡治。隋开皇五年(585)改名洛南县。
古县名。东晋太和三年(368年)置,治今陕西省洛南县东南。属上洛郡。后废。北魏太平真君三年(442年)复置,仍属上洛郡。北周为拒阳郡治。隋开皇五年(585年)改名洛南县。
西晋太和三年(368)置,属上洛郡。治所在今陕西洛南县东南八十里古城镇。北周为拒阳郡治。隋开皇五年(585)改名洛南县。
古县名。东晋太和三年(368年)置,治今陕西省洛南县东南。属上洛郡。后废。北魏太平真君三年(442年)复置,仍属上洛郡。北周为拒阳郡治。隋开皇五年(585年)改名洛南县。
即隆回市。今湖南隆回县北八十七里司门前镇。明于此置龙回巡司。清作隆回巡司。
北宋置羁縻州,属邕州左江道。治所在今广西左江流域。后废。
在今北京市房山区西南上方山兜率寺南。民国《房山县志》卷3:“华严师初开山时卓锡于此,中有石台高三尺许,周回可四合抱。台上生成一池,池之轮廓如马齿之环匝,池心生石一拳,形如柿。洞顶生石莲一, 巨朵匝小花
即南屿。今台湾澎湖群岛南端之七美屿。
唐武德五年(622)置,属源州。治所在今越南义静省香山一带。贞观十三年(639)废。
在今山东泰安市南六十里大汶口村南。地处大、小二汶水会合处。1959年首次发现,进行发掘,考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。后来考古学界即将大汶口遗址及与其相类同的文化遗存命名为“大汶口文化”。1982年定为全
一名云和塘。在今江苏苏州市北齐门外,北至常熟。《清一统志·苏州府一》:元和塘水“东通娄江,西通阊门运河”。在江苏省东南部。沟通苏州市与常熟市。本名常熟塘、州塘。唐元和三年(808年)重浚。南起苏州齐门
又作圆山。在今福建漳州市西南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9漳州府“名第山”条下:“又城西南十里有员山,前后望之,分十二面,因名。山有琵琶坂,上为石池。”
明洪武二十三年 (1390) 置,属云南都司。治所在今云南曲靖市南四十五里越州镇。清康熙七年 (1668) 废。明洪武二十八年(1395年)改越州置,治今云南省曲靖市南越州镇,属云南都司。清康熙六年(
在今四川云阳县东北云安镇。《清一统志·夔州府二》:云安厂盐课司“在云阳县东北,即故云安监地。本朝雍正七年设巡司,乾隆元年改设盐课大使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