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五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吴淞江

吴淞江

即松江。古称笠泽。亦名南江。又名松陵江、吴江。明、清时专称吴淞江。***战争后,上海开为通商港埠,称上海境内的吴淞江为苏州河。据宋朱长文《吴郡图经续记》卷中载:北宋元丰以前,“松江正流下吴江县,过甫里(今苏州市东南甪直镇),径华亭县(今上海市松江县)入青龙镇(今旧青浦)……江流自(太)湖入海,凡二百六十里”。是苏州地区重要航道。其中下游故道即今虬江道。北宋庆历间建吴江县石桥,以为运河牵路,遂使江流受阻,下泄不畅,加以中游江道委曲多弯,水流迂滞,常易漫溢成灾。嘉祐间对江鹤江至盘龙汇一段截弯取直。崇宁中,复加浚治,中游遂改由今道。元至元间,下游因受潮沙淤积,江面迅速束狭。到明初,下游淤塞严重, 水患加剧。明永乐元年(1403),户部尚书夏原吉开凿黄浦江后,太湖、淀泖之水遂由黄浦入海。天顺二年(1458)开凿吴淞口下游自新泾至庄家泾一段新道。嘉靖元年(1522)、隆庆三年(1569),相继开导吴淞江入黄浦的新道,于是下游全部改徙今吴淞江,成为黄浦江的一条支流。


古称吴江、松江,北宋又称吴淞江,见于郏亶、郏乔等水利书。明、清专称吴淞江。***战争后,上海开为通商港埠,称上海境内的吴淞江为苏州河。北宋元丰以前,“自吴江县(今市)过甫里(今江苏省苏州市东南甪直镇),径华亭县(今上海市松江县)入青龙镇(今旧青浦),……江流自(太)湖至海,凡二百六十里”(《吴郡图经续记》卷中)。江道广阔,流量浩瀚,“深广可敌千浦”,为苏州地区海上交通的重要航道。其中下游故道即今虬江道。北宋庆历年间建吴江县石桥,以为运河牵路,遂使江流受阻,下泄不畅,加以中游江道委曲多弯,水流迂滞,常易漫溢成灾。嘉祐年间对白鹤江至盘龙汇一段截弯取直。崇宁中,复加浚治,中游遂改由今道。元至元年间,下游因受潮沙淤积,江面迅速束狭。到明初,下游淤塞严重,使水患加剧。明永乐元年(1403年),户部尚书夏原吉开凿黄浦江后,太湖、淀泖之水遂由黄浦入海。天顺二年(1458年),开凿吴淞口下游自新泾至庄家泾一段新道。嘉靖元年(1522年)、隆庆三年(1569年),相继开导吴淞江入黄浦的新道,于是下游全部改徙今吴淞江,成为黄浦江的一条支流。其部分故道则作为虬江断续残存下来。今吴淞江在上海市西部及江苏省南部。源出太湖瓜泾口,经江苏省吴江、苏州、昆山等市入上海市,经嘉定、青浦等区,至上海市区外白渡桥入黄浦江。长125千米,一般河宽80~350米。为太湖地区通上海市区的重要航道。内河航运发达,运输繁忙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杏山驿

    明置,即今辽宁凌海市西南杏山乡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广宁中屯卫中左千户所:“辖杏山驿至小凌河驿。”因杏山而名。明置,在今辽宁省凌海市西南。有城,为当时东北交通要冲。崇祯十五年(1642年)为清军所克,城

  • 漓山

    又名沉水山、象山、象鼻山。即今广西桂林市区南象鼻山。唐莫休符 《桂林风土记》: “漓山在訾家洲西,一名沉水山,以其山在水中遂名。” 《寰宇记》 卷162临桂县: “漓山在城南二里。漓水之阳,因以名焉。

  • 克伊勒泊

    亦作克勒泊。在今内蒙古太仆寺旗南之哈夏图淖尔和巴彦查干淖尔。乾隆《口北三厅志》卷2:乌可尔河“西北流经察哈尔镶白旗界,会随客河,西流注克勒泊”。

  • 熙河路

    ①北宋熙宁五年 (1072)置,为经略、安抚使路,治所在熙州 (今甘肃临洮县)。辖熙、河、洮、岷四州及通远军,相当今甘肃大夏河、洮河流域及渭河上游甘谷县以西地,西汉水和白龙江上游的西和、礼县、宕昌等县

  • 下湖

    在今浙江杭州市北。宋《淳祐临安志》卷10:下湖“在钱塘门外,其源出于上湖”。南宋淳祐七年(1247),西湖水涸,曾引天目山水经余杭塘河入下湖,再用水车输入西湖,以救干旱。宋林逋有《上湖闲泛舣舟石函因过

  • 丰乡县

    西魏置,为基州治。治所在今湖北荆门市东南马良镇。隋大业初属竟陵郡。唐废。

  • 涌 (湧) 金门

    为五代吴越国杭州城的西门,因门内有涌金池而得名。南宋绍兴二十八年 (1158) 增筑杭城,改名丰豫门。明初复名涌金门。1913年拆除,改建南山路。涌金门原有水门、旱门各一,旱门故址在今浙江杭州市涌金门

  • 甘肃布政使司

    清康熙七年(1668)改巩昌布政使司置,治所在兰州(今甘肃兰州市)。辖境约当今甘肃、宁夏及新疆、青海部分地。清末废。见“甘肃省”。

  • 均阳水驿

    明置,在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北关门岩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9均州:均阳水驿“在州城南”。

  • 弹筝峡

    即弹筝谷。亦名都卢峡。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蒿店乡三关口。《资治通鉴》: 南朝梁中大通六年(534),侯莫陈悦杀贺拔岳,“ (宇文) 泰与帐下轻骑赴平凉,令杜朔周帅众据弹筝峡”。即此。《元和志》卷3原州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