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五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五指山

五指山

①俗名鸡冠山。在今河北承德市东南。《清一统志·承德府二》:五指山“在府东南四十里。五峰崷崪,俨如仙掌,土人称鸡冠山。山有古灵峰禅寺,寺有元至元二十四年僧居实撰《五指山大轮禅师碑》”。金末于此建五指山砦。

②在今山西左权县东与河北邢台县交界处。《寰宇记》卷44辽山县:“五指山在县东五十里,……岩石孤耸,上有一手一足之迹,其大如箕,指数俱全。”

③亦作五脂山。在今辽宁绥中县西北。《辽史·地理志》:来州有五脂山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7广宁前屯卫“万松山”条下:“北相接者曰五指山,五峰秀拔。若五指然,《志》云:五指山在卫北五十里。”

④在今浙江诸暨市西南汤江乡驻地五指山村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2绍兴府诸暨县:五指山“在县西南六十里,丰江绕其东北,明初依此山筑诸全州新城,寇不能陷”。

⑤在今广东从化市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从化县“龙潭山”条,五指山“在县东北九十里。五峰相连,如笔格然”。

⑥在今广东东源县东。《清一统志·惠州府》:五指山“在河源县东一百里。层峦叠嶂,延亘数十里,而五指更为雄峻。山半有湖曰澄心湖,其北有曾田峒、梅子嶂,甚险”。

⑦一名黎母山。在今海南省海南岛中部。为万泉河、陵水、昌化江的分水岭。主峰五指山,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南,海拔高达1867米。清雍正《广东通志》卷13:大五指山“其高际天,其广莫测,五峰如指,屹立琼崖儋、万之间”,故名。

⑧在今广西贺县东南。《清一统志·平乐府一》:五指石山“在贺县(故治在今贺街镇)南八十里。信都谷中。五峰并列入掌”。

⑨在今广西昭平县东北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昭平县:“东有五指山。”《方舆纪要》卷107昭平县:“五指山在县东百八十里。中深广,入仅一线,仅容二人,扼之则万夫莫过。万历三年,昭平‘贼’黎福庄等作乱,抚臣吴文华遣兵袭擒之,捣五指、白冒诸岩”。即此。

⑩亦作五子山。又名夷都山。在今四川沐川县南,与屏山县分界。清光绪《屏山县志》卷下:沐川场“五子山即夷都山,横亘于前,山起入而林深箐密”。


(1)古山名。(1)在今山西省左权县东。《太平寰宇记》引文曰:其山岩石孤耸,上有一手一足之迹,其大如箕,指数俱全。北齐文宣王遣人量之,长七尺。(2)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昭平县东北。明万历中建立营堡,拨兵戍守于此。(2)今山名。(1)在海南省海南岛南部。广义的五指山系指包括黎母岭在内的海南岛中南部山脉,狭义的指其中偏东一列山脉。东北—西南走向。海拔500~1200米。西南段海拔较高,东北段低矮;西北坡和缓,东南坡陡峭。山体主要由花岗岩构成。有五峰,同名主峰在五指山市东北,有五峰状如五指得名。二指最高,海拔1867米,为海南岛第一高峰。清雍正《广东通志》:大五指山“其高际天,其广莫测,五峰如指,屹立琼崖儋万之间”,故名。万泉河和昌化江分水岭。富热带植物资源和珍贵动物,有吊罗山林区。为黎族聚居区。为全国重点自然保护区。(2)又称夷都山。在四川省屏山、沐川两县境内。小凉山主要分支。峰峦林立似五指,因名。山体由灰岩、泥页岩、砂岩等构成。山势西北高、东南低。有老君山(海拔 2009 米)、七星包(海拔1958米)、老官碉(海拔1790米)、猪圈门等山峰。为金沙江、岷江分水岭。山坡陡峻,沟谷深切,地势险要,东部有古关隘石碎坳,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。山上有银杏、桢楠、树蕨等珍稀树种及经济林木。林间有小熊猫、狗熊、豹等动物。矿产有铜、煤等。有公路经此。

海 南 五 指 山


猜你喜欢

  • 屯城

    在今安徽明光市北淮河南岸。《寰宇记》卷16泗州临淮县:“古屯城在徐城县西南八十五里。陈太建五年大将吴明彻于此置堰,断淮水以灌濠州,缘此筑城,置兵防守,其城南北作隔分为两城。淮南招义县界又有一城临水,南

  • 玄洲苑

    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古邺城西。《北齐书·魏收传》:河清二年(563),“帝于华林别起玄洲苑,备山水台观之丽”。

  • 鹿门

    在今山西盂县西北三十五里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: 赵肃侯十六年 (前334),“肃侯游大陵,出于鹿门”。《正义》: “并州盂县西有白鹿泓,源出白鹿山南渚,盖鹿门在北山水之侧也。”在今山西省盂县西北。《史记

  • 白晋支线

    原拟自山西祁县东北白圭,向南筑至晋城,实际修至潞城为止,故亦称白潞支线。长174.8公里。为同蒲铁路支线。日伪于1941年修筑。1945年后被拆除。

  • 西阿巴哈纳尔旗

    即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哈纳尔右翼旗。清康熙六年(1667)置,驻地在今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南贝力克牧场驻地平顶山。1914年划归察哈尔特别区,1928年属察哈尔省。1947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。1949年并

  • 督亢亭

    在今河北涿州市东南十五里。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 涿郡: “有督亢亭。” 注: “刘向 《别录》曰: ‘督亢,膏腴之地’。《史记》: 荆轲奉督亢图入秦。”(亢gāng) 东汉置,在今河北省固安县西南。《续

  • 九墩子滩

    在今四川巫山县西长江中。清光绪《巫山县志》卷7:九墩子滩“在江上游瞿唐峡内,离城七十里”。水底有巉岩乱石,每年自十月起至次年三月止,水枯石现,巨浪汹涌,号为险滩。

  • 明港驿

    即今河南信阳县北七十八里明港镇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0确山县 “竹沟镇关” 条下: “县南九十里有明港镇关。明港河之水,自信阳州流经此入淮也。” 明、清置巡司于此。

  • 党坝长官司

    即丹坝长官司。治所在今四川马尔康县西南党坝乡朶兰村。《清史稿· 岳钟琪传》: 岳钟琪疏言: “党坝为大金川门户。”

  • 大同路

    元至元二十五年(1288)改大同府置,治所在大同县(今山西大同市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内长城以北, 内蒙古大青山以南地区。明洪武二年(1369)复改大同府。元至元二十五年(1288年)改大同府置,治大同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