形容:表现,体现。 赞美盛德的表现。 古代指“颂”这种文体的写作目的。语出《文选.卜商〈诗序〉》:“颂者,美盛德之形容。”宋.田锡《籍田颂并序》:“因侍耕而献颂,用庆升平。美盛德之形容,纪皇猷之万
《易.睽》:“上九,睽孤,见豕负涂,载鬼一车,先张之弧,后说之弧。”高亨注:“爻辞所言乃一古代故事:有一睽孤(离家在外之孤子)夜行,见豕伏于道中,更有一车,众鬼乘之。睽孤先开其弓欲射之,后放下其弓而不
源见“风从虎,云从龙”。“龙”喻事物的主干,因以“龙见”喻文章根本已立。晋陆机《文赋》:“或虎变而兽扰,或龙见而鸟澜。”郭绍虞等注:“‘龙见’句譬文章根本已立而枝节未妥。”《易.乾》:“见龙在田,利见
同“室如悬罄”。汉 焦赣《易林.乾之贲》:“室如悬磬,既危且殆,蚤见之士,依山处谷。”见“室如悬罄”。汉·司马徽《戒子书》:“闻汝充役,~,何以自辩?”【典源】《国语·鲁语上》:“齐侯见使者曰:‘鲁国
同“羊悬续鱼”。南朝 梁陆倕《以诗代书别后寄赠诗》:“讵知亭长肉,宁挂府丞鱼。”
源见“扑朔迷离”。兔的代称。宋苏轼《游径山》诗:“寒窗暖足来扑朔,衣钵咒水降蜿蜒。”王文诰辑注引王十朋曰:“《事状》云:‘师有二白兔,常跪于杖履之间。’”【词语扑朔】 汉语大词典:扑朔
同“五湖客”。唐朱庆馀《湖中闲夜遣兴》诗:“钓艇同琴酒,良宵背水滨……谁知此中兴,宁羡五湖人。”
晋法显《佛国记》:“精舍西北四里有榛,名曰得眼木。有五百盲人,依精舍住此,佛为说法,尽还得眼。盲人欢喜,刺杖著地,头面作礼,杖遂生长丈,世人重之,无敢伐者,遂成为榛。是故以得眼为名。”后因以“得眼”喻
源见“望门投止”。泛指避祸逃亡之人。清吴兆骞《答元间蒋驭闳》诗:“破家张俭飘零久,赁保王成辛苦多。”
《国语.吴语》:“夫谚(谚语)曰:‘狐埋(埋藏)而狐搰(搰,音hú挖掘义)之,是以无成功。’”相传狐狸本性多疑,如果埋藏了什么东西,埋后总不放心,过一阵就又挖出来看看,所以它总也埋不成。后因以“狸埋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