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五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以德报怨

以德报怨

原作“以德为怨”意为对人施恩处理不好反而结怨。后指以恩德或好处施于与己有结怨的人。公元前645年九月,秦晋两国战于韩原,晋惠公战败被擒。十月,晋国以阴饴甥为使与秦签订和约。秦穆公问阴饴甥:“对于签订和约,贵国意见是否一致?阴饴甥答道:“不一致,晋国百姓深以国君被俘为耻,又为作战牺牲的亲人而悲痛。想拥立晋太子与秦国继续战斗。而朝廷大臣则爱惜被俘的国君,一定要报答秦国不杀被俘国君之恩,至死不变心。”秦穆公问:“晋国上下对晋惠公的命运是怎样估计的?”阴饴甥答道:“老百姓都十分悲哀,以为秦国一定会杀掉他。大臣们认为,晋国已经认罪,秦国一定会释放他。这是天高地厚之大德,无疑会使服罪的人感恩戴德以图报答,也使怀有二心的人畏惧严刑而不敢反叛。毕两功于一役,秦就可以称霸诸侯。现在送晋君回国与否还不确定,既废晋君而不立新君,反使本来的德变成怨,秦国是不会这样干的。于是秦穆公放晋侯回国,秦晋两国又恢复了友好关系。

【出典】:

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“十月,晋阴饴甥会秦伯,盟于王城。秦伯曰:‘晋国和乎?’对曰:‘不和。小人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,不惮征缮以立圉也。曰:‘必报仇,宁事戎狄’。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,不惮征缮以待秦命。曰:‘必报德,有死无二。以此不和。’秦伯曰:‘国谓君何?’对曰:‘小人戚,谓之不免。君子恕,以为必归。小人曰:‘我毒秦,秦岂归君?’君子曰:‘我知罪矣,秦必归君。’贰而执之,服而舍之,德莫厚焉,刑莫威焉。服者怀德,贰者畏刑,此一役也,秦可以霸。纳而不定,废而不立,以德为怨,秦不其然。’秦伯曰:‘是吾心也’。”

【例句】:

论语·宪问》:“或曰:‘以德报怨,何如?’子曰:‘何以报德?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’。” 宋·崔鶠《杨嗣复论》:“君子不念旧恶,以德报怨,而小人忘恩负义,至以怨报德。” 《毛泽东选集·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》:“民国二十五年(一九三六年)西安事变时期,中国共产党以德报怨,协同张学良、杨虎成两将军,释放蒋介石,希望蒋介石悔过自新,共同抗日。”


偏正 用恩德去回报怨恨。语出《论语·宪问》:“以德报怨,何如?”毛泽东《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》:“中国共产党~,协同张学良、杨虎城两将军,释放蒋介石,希望蒋介石悔过自新,共同抗日。”△褒义。用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恩怨关系。→以直报怨浇瓜之义 浇瓜之惠 ↔以怨报德 恩将仇报 以德服人 以德报德。也作“德以报怨”。


【词语以德报怨】  成语:以德报怨汉语词典:以德报怨

猜你喜欢

  • 放伐

    《孟子.梁惠王下》:“齐宣王问曰:‘汤放桀,武王伐纣,有诸?’”后以“放伐”谓用武力讨伐、放逐暴虐君主。明王廷相《雅述》下篇:“揖让之后为放伐,放伐之后为篡夺;井田坏而阡陌成,封建罢而郡县设。”【词语

  • 少卿应识子卿心

    《文选》卷四十一旧题汉.李少卿(陵)《答苏武书》:“嗟呼子卿,人之相知,贵相知心。”少卿,汉.李陵字;子卿,汉.苏武字。苏、李二人为至交好友。李陵《答苏武书》称“人之相知,贵相知心。”后用为咏好友知心

  • 众望所归

    众人所钦仰的一个目标。《晋书》卷六十:“史臣曰:‘……于时武皇之胤,惟有建兴,众望攸归,曾无与二,’”胤( ㄧㄣˋ yìn 印):后代,后嗣。望:仰望。攸:所。见“众望攸归”。邓贤《中国知青梦》:

  • 天覆地载

    《管子.心术下》:“是故圣人若天然,无私覆也;若地然,无私载也。”覆:盖;载:承受。古人认为,天覆蓋着万象,地承载着万物,这是天地对人类的恩惠。后以“天覆地载”以颂扬帝王德政,比喻恩泽深厚广布。姚雪垠

  • 高谈旦月

    同“汝南月旦”。《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.隋陈叔明墓志》:“二子连环,高谈旦月。”

  • 九关豺虎

    同“九关虎豹”。清龚鼎孳《如农将返真州以诗见贻和答》:“九关豺虎今何在?一别河山事不同。”

  • 剑歌

    源见“冯驩弹铗”。谓弹剑而歌,发泄心中不平。唐李白《古风》之三九:“且复《归去来》,剑歌《行路难》。”【词语剑歌】   汉语大词典:剑歌

  • 韩棱之剑

    源见“题剑”。指龙泉宝剑。用为谋略深远、委以重任之典。南朝梁元帝《中书令庾坚吾墓志铭》:“任同北斗,锡韩棱之剑;朝上南宫,识郑崇之履。”【词语韩棱之剑】  成语:韩棱之剑汉语大词典:韩棱之剑

  • 长吉囊

    源见“锦囊佳句”。借指诗汇集。胡怀琛《海上雪》诗:“披裘独往为何事,赢得诗添长吉囊。”

  • 焦头

    同“焦头烂额”。金元好问《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即事五首》之三:“焦头无客知移突,曳足何人与共船?”【词语焦头】   汉语大词典:焦头